2016年12月06日,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王军在长江商学院的讲堂上,分享了关于,“一个大国究竟能发展多久?中国经济L型走势究竟在L的竖线还是横线?中国“刘易斯拐点”来临了吗?经济发展潜能又在何处?”的思考与解读,同时与长江商学院经济学及人力资源学教授、副院长王一江对论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的新经济发展。
以下是经过整理的王军演讲:
对当前形势的发展,对当前新发展的动能,有很多解读和理解,还有很多说法,特别是在全球目前这样一个大形势下,中国超过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也面对着诸多难题。
1、中国经济L型走势
中国经济L型走势,目前是在竖线,还是横线?我个人的观点是在横线上。但这条横线不是平的。就像心电图一样,是波动的,有起伏,有平整,起码在工业领域如此。
2、刘易斯拐点
很多人说刘易斯拐点(亿欧注: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到了,我从来不认为如此。
我有实际的例证证明它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重视它是一回事,不要把它太当回事。比如劳动力,每年减少三四百万,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9亿劳动力来说,它占多大的比重?而且我们每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每年20-30万海归加入劳动力阵营。人的转型是最根本的转型,这构成了知识经济的核心部分。
3、人口红利
我国人力资本正从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提供强大动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十三五”时期每年大学毕业生700万左右,职业教育毕业生600万以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0万以上,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本钱”。
4、大国国运
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在世界遥遥领先。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8.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6倍,远远高于美国1.6%的水平,比增速较快的印度也高3.3个百分点。在未来四十年达到3%以上,未来二十年达到5%左右,那么,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衡量到人均支出,还仍然是美国的一半不到。
那么,我们的GDP那时将几倍于美国,美国在1870年到1970年这一百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在2.5%到3%。人类历史上像美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可以实现一百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中国为什么不可以?
5、“新经济”发展
“新经济”最初是指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其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其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但在其确切内涵上,国际社会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仍是一个开放的、演进中的概念。
新经济的几种模式: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数字化经济、共享经济、物联网经济。
▌教授点评
王一江:王军主任的发言对于我们考虑当前经济形势非常有影响。主要是三个角度的影响:
1、数据充分
不愧是搞统计的,不愧是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的人。王军主任对主要经济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包括美国、中国、日本、欧美、印度、发展中国家,很多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在今天都用数据过了一遍,涵盖的问题包括价格、GDP、就业、房地产、贸易等等。今天是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数据网,在这样的数据面前,谈的问题都非常客观。
2、独到分析
王军主任不是简单地把数据罗列出来,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相当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数据发表见解,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比如说,王军主任用数据分析了我们经济在这个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我们是处于在L型经济一竖的位置,还是在一横的位置?王军主任用数据所做的分析,加上个人的观点,还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能够让我们相信现在经济的起稳有坚实的基础,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比如说,王军主任就人口红利的问题,发表了非常新颖的观点。过去我们谈人口红利时,讲人口数量的减少、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这是主流的观点。但是王军主任今天的发言告诉我们,是有减少,但是从数量上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从质量来看,我们人口红利不但没有再消失,反而是大幅度上升。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把握以质量上的优势,压过数量上微弱的减少。
又比如说:一个大国究竟能够持续发展多久?我们暂时也有迷惑,对中国的发展信心暂时是有动摇的。一个大国的发展是有长期规律的,王军主任给我们的结论,大国是存在着一百年以上潜在发展能力的。短期内有困难的时候,中国的国运,中国的上升趋势,民族复兴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摆在那里,这个信心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又找到了依据。
王军主任谈L型的位置,谈人口红利,谈大国的发展规律,这些观点讲出来都是掷地有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