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的创业泡沫以及资本寒冬的持续,是教育行业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在面对的问题。
2016年12月20日前后,EduMax教育创业者闭门分享会上,张迪欧作为一个投资人的身份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分享,从一些我们看不见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张欧迪现场演讲整理】
那个沉重的话题必须再重提一下,即,在线教育的创业泡沫以及资本寒冬的持续。这个几乎已经被咀嚼得索然无味的话题性现象中,虽然资本和创业者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但其实这一场“社会运动”式的浪潮,真真切切地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三件非常有意义的变化。
第一个结果,是创业热潮使得教育产业里一直处于传统生意模式中的企业家们,他们开始对资本敞开怀抱,他们对于资本的理解、接纳、参与、深入甚至向往,这直接影响到未来行业的走向,使得行业快速步入证券化时代。
第二个结果,是通过各种新思想、新产品、新动态所产生的环境压力,使得占据教育产业的主力军——线下教培机构的企业家们,其互联网观念、自我革新意识的觉醒,开始寻求自我变革,变得乐于寻求和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产品,这必将为下一步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石。
第三个结果,是终结了很多存在于纸面上的讨论,诸如“在线教育能否颠覆线下课堂”之类的讨论,用真金白银的代价完成了多个实证性实验;这不是玩笑,虽然最终没有完全肯定“应该怎么做”,但在行业发展演进上,至少大家都明白了“不能怎么做”,这是相当有意义的进步。
让我们感谢资本!虽然资本是逐利性的,但从结果上看,资本的确做了一件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事。因为以上三点结果,注定了教育产业的未来如果再发生变化,其起步点应该比3年之前高很多。教育产业不再“传统”,他们获得了经验、资源和高度,拥抱资本、科技和互联网,在这个意义上,整体产业已经发生了跃迁式的变化。所以,不论大家所共识的“中国式教育”存在多少问题,但就教育产业本身的商业属性而言,本人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的。
这是整体产业宏观层面、大基础的转变,也是我们推演未来产业变化的背景前提。在此着重强调一下EduMax关于创业的观点:
不要认为宏观事件和自己的项目关联不大,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大至社会,小至产业的生态环境里。任何一个变化,可能会引发机会也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再进一步说,只有顺应大的趋势,才可能把企业未来的道路走顺。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从一些宏观的推演,去挖掘一下市场所释放的信号,推演2017年教育产业的动向。
宏观动向
再次重复一直坚持的观点,产业的事不能仅从产业里去看。如果仅仅局限在模式研究或企业分析,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感觉,那就是“眼前越清晰,道路越迷茫”。
决定一个行业的终极力量,并不在行业内部,也不在市场上,更不在资本或政策。因为市场只是需求的结果,资本只是随顺的助力,政策只是步伐的导向,产业更只是个最终的呈现而已。真正决定产业的终极力量,是宏观经济下的社会民生的真实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行业的崛起的深刻原因,是上个世纪末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使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失去了大量的传统工作岗位以及职业上升通路。社会阶层流动通道变窄,年轻人需要更多的资历背景才可以在仅有的热门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这一情况倒逼着学历、出国、素质、职业技能等更多培训辅导的需求的出现,更影响了K12学生对升学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在企业的营销之下被大量释放出来形成市场空间,在政策指挥棒之下由企业组成产业,而类似教育不均衡之类的原因,这只是外围的助因而已,相对而言,诸如学习方法、教学模式,那只是细枝末节了。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走向如何,这将决定了那个终极力量的方向。正如过去的二十年,这个终极力量造就了教育产业;未来,这个力量也将决定整个教育产业的方向。
我们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疯狂锁定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看到特朗普上台后继续收紧的美国货币政策;看到了中国经济中,过剩产能的消化以及一带一路的策略;看到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倒闭和外企出离中国;看到了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年轻人崭新的消费观念。这些都是信号,也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所在。虽然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和推导逻辑,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这些现象对教育产业可能存在的重大影响:
宏观经济不论以什么样的姿态着陆,带给社会的感受都会是阵痛;在这种阵痛之下,正如前面讲的培训行业的成因一样,民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将会继续升温,这在大市场背景上对教育行业的利好,当然这个利好也有几分无奈的意味。
请密切注意制造业企业倒闭、外企离开中国、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这三点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在这个方向,“改变命运性的培训”的机会,高于“提升技能”性的机会。
请密切注意政府所主导的文化性教育项目机会。
请密切注意国际金融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变化对于二级市场的影响,以及传导到一级市场的影响。个人认为,这种影响不一定是不乐观的,至少在短期不一定是不乐观的。
以上四点,只能说是个人就市场信号所观察、思考和推理的结果,推导过程见仁见智且点到为止,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资本动向
资本的的流动是受宏观经济影响最大且最敏感的,在我们与投资人交流的时候所感受到的投资逻辑,有很大一部分都考虑了宏观经济因素。因此,研究资本动向的终极问题,其实仍然是研究宏观经济的问题,这一点就暂不赘述了。
正如大家看到的,风险投资机构对教育的热度已经降低到一定程度;当然,这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其一是二级市场的变化引起的募资难度及退出通道的原因;其二是教育项目的周期与风险投资的基金管理模式及退出周期的步调原因;其三是前2年创业热潮下的教育投资回报问题;诸如此等原因非常复杂,这里仅罗列一些表象。
我们同时也看到,在经济着陆、就业难、企业倒闭潮等影响下,民间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进一步加深并拓宽,这是对教育产业的利好消息;再加上教育本身具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呈现了教育产业的所谓“逆周期”性。综合影响之下,我们已经看到,如果说前两年的跨界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是在自身业务关联性基础上,去寻求业务的新的增长点;那么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更多的其他行业的资本快步进入教育产业,更具备资本避险或寻求新的业绩支撑的需求。这一资本跨界的现象的最终的着力点,一定会在教育企业并购方向上发力,因为跨界资本需要快速获得教育资产,以实现其在教育领域的着陆。
同时,我们又看到,教育产业内原生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且持续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拓展业务,修建护城河,这是在教育圈里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事情,很多未上市的大型教育企业也组建了自己的投资团队,这就是强烈的信号。
在以上两种作用的总和影响下,一部分风险投资重新关注教育行业进行早期的投资布局,其关注点不再寻求独角兽型教育公司出现,而是为未来并购埋下伏笔,不过其投资会持续谨慎。
因此,2017年的教育产业资本,仍然持续“VC投资偏冷,战略投资活跃”的态势,其中的主旋律是“并购”,或者“布局性投资”后再被并购。创业者如果计划通过资本运作获得最终的成功的话,最好能研究和把握好这个脉搏。
资源动向
在具体的企业层面,我们已经明确感受到,资本、企业家和创业者回归理性,开始重新审视教学、管理、市场运营和现金流,行业的主旋律开始回到了商业本质上。
但这次回归已经注入了互联网的力量,不再像以往那样仅把互联网当做营销载体。换句话说,被互联网武装过的企业,又普遍回到了过去的几乎同质化的竞争中来。因此,面对日益昂贵的流量,有了互联网武器的传统教培机构,在面对同质化的竞争时,将有可能拥有更多的招数,这一点是需要提醒在座的中小型线下教培机构朋友们的。
下一步的市场竞争,除了教学质量、服务和运营的内竞争之外,一定是资源的竞争:
市场资源的竞争:简单说,就是能够产生健康的、可变现流量的资源;可以是公立校资源、家长端流量、2C的自媒体、特定的社网络社群、高美誉度的口碑和品牌等等。
差异化资源的竞争:凡是可以促进教育机构服务差异化的资源,例如内容、细分领域方向、大数据、工具、创新技术等等,都在差异化资源的范畴。
规范化运营体系的竞争:能够加速培训辅导机构的管理和教学规范化,使得机构获得快速扩张能力的资源;市场上这一类资源通常与“差异化资源”相雷同。
行业战略资源的竞争:能够获取以上三种资源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称之为战略资源,正如我们看到的,行业媒体、创业者组织、行业社群、投资人俱乐部等等。
其中特别指出两点:
其一,“颠覆性创新”毫无悬念地不再是教育行业的近几年的动向,因为教育产业本身受到教育本质规律的制约以及国家意志的影响,天然地就不具备可颠覆性的创新性。进一步说,如果“颠覆性创新”的话,其实要从最基础的教育理论层面开始;就像科技领域的颠覆式创新要从基础科学开始一样。教育领域的创新,最多只是“微创新”而已。
其二,“教育技术”只位于“差异化资源”之一,并未作为大的竞争资源门类,这是因为教育技术也是囿于教育本质的影响,真正伟大的教育技术,一定是教育内容和基础学科相结合的产物。虽然这可能是趋势,但2017年能否实现,这并不乐观。
以上是对2017年教育产业发展动向的思考,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对近两年行业现象的总结。最后,再次强调EduMax的一个观点,每个企业只是宏观经济和产业变化大潮中的一艘小船,所谓的把稳航向,不仅是针对企业自身,更多的,是对潮流风向的把握。所谓“创业风口”是什么也许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研究风口的成因,这样才不会在伪风口中跌入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