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文信息学会主办,亿欧承办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学术界、工业界、高校师生参与其中,5月22日上午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分论坛。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潘纲就“‘脑在回路’的智能系统”发表了演讲。
以下为潘纲主要观点提炼:
1、交互本质上就是传递经验与知识;
2、融合在一起增强人本身或者生物体本身的能力,有感觉的、认知的、行为的都有可能。
【潘纲现场演讲实录(有删减)】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实也是我们课题组做的一部分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我们脑跟机怎么样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智能形态或者智能系统,为我们人服务。
我的报告主要分两方面,前面简单介绍一下混合智能概念,后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围绕着这个概念的部分实践。
我们先回顾一下脑机接口,脑机接口其实是提供了一种生物体跟外部的机器之间的信息通道,可以使两者相互连接在一起。一方面,它可以把我们脑神经系统活动与行为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另一方面,外部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反馈给大脑。通过这两个方向进行信息传递,其实是把我们的脑跟机紧密地联在一起,也就是把脑接入到原来整个赛博系统或者信息世界中。从原来的机联,到现在的物联,到以后的脑联。
我们更加广义地说,其实人跟机、脑跟机连在一起,以前就有了,例如赵总刚提到的微软homolens,还有Google glass,这些AR/VR设备就是用穿戴的方式把外面感觉信息及计算机中的一些信息加载给我们人身上,跟我们人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穿戴式的把人的能力做扩展增强。这是典型的一种人在环路的系统。如果人与机以更加密切的脑机接口进行连接,即会形成脑在环路的系统,这种系统是在线的、实时感知的,并能实时反馈,从而形成脑机连接非常紧密的一体化系统。
有了这些系统以后,不但在感知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人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增强,我们以后可能会植入一个芯片或者植入一个设备小的东西。现在是可穿戴的东西,以后植入这些东西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多。
形成一个环路之后,不光在低层感知方面有体现,在高层认知角度,包括决策、学习、交互都可以相互融合。比如交互,交互是很有意思的东西,交互从信息角度看,交互本质上就是传递经验与知识,我们从小去学、听东西都是通过这种学会的。
如何将脑机融合在一起,也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称为混合智能,就是通过神经接口的方式把我们机器的一些能力,主要是一些它所擅长的能力,与生物体的、更进一步是人类很特别的高级的智能怎么样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原来自身的不是特别好的或者已经有伤害、有损伤的,或者退化的那种能力。其实前面赵总说的外骨骼,如果跟神经接口连在一起就是非常典型的行为层做增强的东西。
我们原来想的混合智能很难,但从技术来说已经慢慢看到一些希望,或者看到可行性的一些角度。所以我们再做一个很简单的总结,这些融合在一起增强人本身或者生物体本身的能力,有感觉的、认知的、行为的都有可能。
我们更多想从计算角度看,我们要搭这些系统的话怎么样更加快、更加方便。就想着怎么编程更加容易做,因为整个系统非常复杂。前几年也思考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总结,比如一个很简单的总结是,我们把生物体、机器从层次化的角度做了一些分层的结构,真正以后做这些系统,像编程一样,生物体端可以直接调用机器这边不同的功能,机器的地方也可以直接调用生物端的功能,这样把这些系统就变成可编程可构建的,目的是更加方便快速构建它。
我们再从信息回路观察,我们最关心的是信息流大概是怎么样的,哪些手段可以把刚才生物的跟机器能够连在一起。现在从技术手段看,其实生物或者包括我们交叉的领域有很多进展,这些可能对做生物的人非常熟悉了,比如光遗传学。这些手段可调控神经网络的功能,神经可以被外部信息激活。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技术就是可以把脑机连在一起,信息回路就形成了,信息不但可以从生物体出来、也可以再回到生物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