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对话: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发展畅想

2017年8月22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致力于打造全球机器人领域全方位沟通合作平台,共建世界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生态,共塑各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本届大会由“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论坛”、“2017世界机器人博览会”、“2017世界机器人大赛”三大活动构成。亿欧作为支持媒体参与了本次报道。

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习教授、IEEE RAS候任主席席宁主持了题为“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发展畅想”高峰对话,参与嘉宾包括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ZHANG Mingjun、法国Innoecho主席Catherine Simon,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Stefan Weber,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堂勇,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任健,沈阳通用机器人各个股份有限公司CEO李洪谊

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优必选

【高峰对话实录】

席宁:刚才杨总说到了系统集成,广州数控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希望您从自己企业的角度谈一谈一带一路给你们提供了什么机遇,将来准备如何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当中做出你们的贡献。

杨堂勇:广州数控今年已经是第二十六年了,我们一直在做机床数控系统的业务,所以业务的划分也非常清晰。在2005年正式投入机器人的产业,因为我们是原有的控制系统,然后把机器人六关节的算法放在里面,所以我们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个行业可能还是处于整个制造业的低端,所以近几年行业不太景气。每年大概就是1000台的关节机器人,大部分就是在这个行业,现在涉足于汽车,汽车是这个行业当中应用机器人最多的产业链,其它的针对繁重的或者有危险性的工业环境,包括喷涂和打磨这些类型本身就必须要用机器去替代人,因为这样对人有伤害,所以大部分还是去做这样一种工业应用。

席宁:孙立宁教授是非常成功的机器人科研工作者,机器人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对机器人的产业化也做出了很多贡献,无论是在哈尔滨还是在苏州都建立了机器人的产业化基地,成功地把他在实验室开发的技术通过公司进行了应用,最后带到了市场,所以在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现在一带一路给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一个大学教授和从事机器人研究技术转化的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一带一路给机器人的研发和成果转换带来了什么新的机遇和挑战。

孙立宁:这个话题也挺难的,就从研究的角度回答一下。我的单位地处的环境比较好,前一段时间也和芬兰、新加坡这些大学签订了协议,实际上保持了我们科研的高度。我们国家所处的地区是引领未来区域的科研产业,应该说在转移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好的机会。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某些方面保持我们的创新能力。随着我们产业化进程实力的增加,这些需求应该也会产生,一带一路会存在向我们国家转型过程中对装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切入点,带动产业的转移和技术的输出是很有机会的。

席宁:下面想请Catherine说几句,因为您是来自于法国,法国是欧盟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欧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从欧盟的角度是怎样看待一带一路这个倡议的?可以在欧盟带来怎样的机遇?

Catherine Simon:我想一带一路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欧洲的制造企业和制造公司来说肯定有很多的市场机遇可以挖掘,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中国来满足中国的需求。目前很多的欧洲国家其实并没有把中国看作一个创新的源泉或者创新技术的主要供应国,相反很多欧盟的国家都觉得中国是一个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但除此之外中国还是有很多新的技术和创新发展得非常的快。现在欧洲突然意识到中国除了发展速度比较快之外,创新方面也突然成为了一个非常主流的国家。当然,中欧之间的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知识产权的问题等等,很多欧洲国家的体量和中国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欧盟当中也有很多的国家,像是包括德国和法国发展得更好一些。我知道中国和德国之间的互动已经非常多了,尤其是德国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是做得最好的。法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教育和服务机器人方面的创新是做得比较好的,包括机器人的软件和组件。所以,我们也能够有很多的合作机会,包括智能制造和协作机器人。我想这种合作必须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欧洲的技术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大规模地在技术领域投资,包括到欧洲购买一些技术。从合作的角度来说,欧盟和中国都在技术方面加大了投资推动创新。

席宁:法国在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和贡献,希望他们能够和一带一路共同合作、共同发展。谈到服务机器人,优必选在教育机器人方面做得很好,下面就请任总介绍一下一带一路的发展给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提供了什么新的机遇和挑战。

任健:优必选是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致力于让中高端的娱乐服务教育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所以我们也利用了深圳这样一个位置。因为大家知道深圳正在日益成为中国高科技的硅谷,特别是深圳在无人机行业领头的公司大疆的成功已经向世人证明深圳是具备产生世界级公司的地方,包括华为和腾讯等等,我们试图成为能够走进家庭相对中高端的教育消费娱乐类的机器人领军企业。我们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制造研发相对高性价比的舵机,特别是应用于消费类产品,使得我们的产品能够比较容易地走进千家万户。一带一路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前面我们看到了主题演讲当中的数据,有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略微落后于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特别是能够把我们软件开发的界面开放出来,使得那些在工业发展上不具备完整工业基础的国家公司能够在我们的产品上开发出第三方的应用。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期待着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成果。

席宁:李博士是从事机器人研究方面的专家,近几年创办了一个企业,走进了创新创业新的道路。那么从创新创业中小型企业的角度面临着和新松、广数不同的挑战,当然也有不同的机遇,请您讲一讲一带一路的发展对您这种刚刚创立的企业,特别是一个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什么新的机遇和挑战。

李洪谊:创业公司有不同的市场机会,比如新松和广数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占有市场的企业,实际上对我们初创公司来说,我的理解是没有必要去碰这些事情,机器人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已经进入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现在下棋都是机器人比人强了,所以在新的市场机会当中对初创公司,尤其是科技型初创公司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通用机器人公司原来是做过卫星上的机器人,比如去年发射的安龙一号就是和运载火箭一起做的。之前我们在中科院也做了手术机器人,相当于当时是在跟踪国际前沿的技术,也有一些自己掌握的突破的地方。我们怎么把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际上我们也正在做这样的工作,现在法国的多功能机械臂就是我们和英国原子能委员会以及中国的等离子所进行设计,现在已经进入了单元器件样机生产阶段,后期对欧盟的DEMO计划也是核聚变堆以满足需求,所以也是有前瞻性的东西,非常适合我们去做。我们也把医疗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质子放疗手术精确定位当中,现在除了给国内的上海一些医院安装这样的装置之外,也在准备出口到西班牙的治疗床,我们的绝对定位精度在3米半径的运动空间,所以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席宁:张教授是山东人,在国内拿到博士以后又到美国拿了一个博士,博士有两个,硕士可能有四五个,也在很多学科当中做得非常成功,而且在中国生活过,现在又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所以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从不同的方面看到了祖国的发展,也看到了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振兴当中起的作用,您觉得这对您个人的生活和研究创造了什么新的机遇?如何从中得到受益?

张明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从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就是一个机遇、两个挑战。

机器人这个领域多国家、多学科的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因为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非常交叉的学科,简单地说,如果有机器人技术的革命和创新,不可能没有交叉学科的原因。所以说,交叉学科的合作是一定需要的。全球关于机器人的研究非常不平衡,协调创新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世界,大家都应该携起手来,Eventually benefit from this innovation。机器人作为一个可以和人起到交互作用的机器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个人最大的兴趣是关于研究。

有了机遇必然就会有挑战,首先是关于社会方面的挑战。老年社会的问题不仅是我们国家需要面对,各个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导致了合作和将来的沟通以及交流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开发智能的、有一定机器特性的、更接近人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发展,这是非常大的挑战。现在讲到健康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更多的是服务的角度,实际上我们有物理系统,但还没有健脑器,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另一个挑战就是智能的问题,现在很多都谈到了机器人的智能,说到底,这不是生物智能,还是一种机器人智能,再简单一点地说,所有的这些人工智能基本上都建立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和生物智能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生物系统是四进制的,而硅的技术所有编码都是二进制,想用硅技术革命实现机器人智能的进步,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到材料上的问题。

席宁: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教授,孙教授从做研究的角度和国际合作方面遇到了什么困难?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机器人的研究当中从事国际合作方面,希望政府从政策层面怎样鼓励更多大学的老师和科研工作者开展国际上和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机器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

孙立宁: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发展当中国际合作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更多的可能还是学习。前一段时间各个大学在谈到三个任务的时候,把国际合作作为第四个任务加进来了。去年很多大学专题开展国际合作的工作会议,作为学校提升影响力、加强创新力的重要手段。这些会议更高的要求是选择比自己强的学校,就是有选择性的合作。现在来看,一带一路这个地域环境下和之前是不一样的,达到引领是我们的重要作用,吸收相关国家的创新,输出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技术,达到这样的一个整合,这个定位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从国家层面进行科技立项,和这些国家建立双边的科技基金。另外人才培养也很关键,前一段时间我走了一些国家,包括非洲国家,也到了老挝等等,看到他们的确在技术层面还是很薄弱,实际上这也给我们的合作提供了空间。作为政府要承认这个方面合作的作用,也是鼓励了我们走出去。文化上我们感到有些困惑,因为过去中国和欧美国家文化的磨合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针对这些国家在宗教文化组织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个方面的融合大家也应该考虑。

席宁:任总,优必选的产品在国内很受欢迎,将来你们一定会把产品推向世界,您认为把产品推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会遇到什么困难?希望国家的政策做出哪些调整会有利于您这样的企业把产品更有力地推向一带一路,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

任健:目前我们的产品在中国之外地区的销售和国内也是旗鼓相当,至于一带一路会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个人对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非常感兴趣,偶尔还上网查了查,前两天我查了一下,大家都知道英语是排在第一的,法语是排在第二的,在座的也有来自法国的女士,这些都是由于长久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我惊奇地发现汉语是排在第六的,中间还有三个语言是谁呢?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得出来,另外的是葡萄牙语,因为在世界上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大的面积,还有两个语言大家不一定一下子想得到,排在第四位的是俄语,排在第五位的是阿拉伯语,这两个语言都排在中文前面。很多人会很诧异,包括来自贝鲁特的教授,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会排在第六位?因为我们这么大的数量都是在一个国家里面,虽然海外也有一些星星点点的华人,但是你们没有看到其他国家母语是非汉语的人用汉语进行交流,我只见到过一次,就是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翻译,因为他又会日语又会中文。这里有一个原因是过去我们发展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汉语也确实挺难的,但是国家已经在做很多事情了,将来我们和一带一路这些国家交流的时候大家都用英语也都可以对付,但毕竟两个都是非母语,所以进行深入讨论的时候我们也希望对方能够有一些汉语方面专门的人才,因此我们也希望国家在这个方面加大力度推广汉语,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席宁:Catherine,法国作为欧盟的一个成员,无论是您个人还是您的公司或者组织,您是否想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倡议当中?或者如果参与进来的话有什么样的困难?您觉得中国政府在政策方面有什么需要调整的余地来让你们更好地参与进来?因为我们也希望每个一带一路的国家都能够从这个倡议当中获益,但政府还是要发挥它的作用鼓励人们参与。

Catherine Simon:我非常同意推广中文的这个倡议,因为其实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沟通的问题,通常我们都需要翻译进行沟通。一带一路一方面是中国的战略,但是现在欧洲的情况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机器人这个行业每个国家都有具体的情况,包括教育和研发等等,不同的子行业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需要不同的战略让每个国家思考它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与此同时,我们在合作的时候还是要尊重各国的文化,这种尊重当然也是双向的。无论如何,机器人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整合程度非常高的产品,就和超市一样,比较法国和日本的超市其实都是不太一样的,机器人也是这样,甚至包括在不同的国家也有很多文化的细微差别,吃饭的时间、吃饭的选择也都不太一样,这些对我们的合作也有一定的障碍。

我想这种一体化和整合是非常重要,但整合也意味着一方面要利用对方技术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对方的文化。有些人会认为机器人在未来会偷走我们的工作,这样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让人和机器人更好地协作,而不是所有的工作都直接被机器人取代,这样的话也需要对我们的工厂进行升级,实现更加的现代化。我认为我们需要这种多学科的协作,并且在全球范围设定各种各样的协同战略,让每个国家都能够参与进来,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擅长的点。我们认为法国和中国之间肯定能够在研发方面进行合作,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具体的领域,包括能源、交通、通讯、水资源等等。因为法国是世界上有着第二大地下水储备资源的国家,所以这些领域我们都有合作的潜力。

中国能够给我们带来的首先是巨大的市场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之后可能会产生更大规模的机器人公司。如果是一个规模非常小的公司就很难做出很好的机器人成品,因为这是需要多学科协调的产品,也需要不断地实验。

席宁:张教授,您认为国家制定怎样的政策能够让像您这样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并且做出贡献?

张明军:个人真的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看一下一带一路这个词,关键性的是一定要有好的东西,只要有好的东西谁都愿意做,所以我个人的感觉是一定要认清,并且是对人类社会非常关键的技术,能不能在这个上面做一些重点的、有策略性的投资。我在硅谷工作了七年,很多事情都是和VC很有关联的,不可能给所有的人永远的机遇,有了机遇之后抓住机遇尽快地卖出去,这样起到的作用就很有意义。这个决定是一定要从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的,能够对机器人学科本身的发展有前瞻性的学科确定几个做下去,这样会非常有意义。如果是从政策的角度,个人真的没有这个能力说,但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是绝对需要的,而且我感觉最好是以科学为主,还是能够兼顾多学科发展的目的。简单来说,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都在谈机器人、创新和人工智能,能不能找到一个最有意义的投资,而且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就是从科学角度能影响社会的一个技术,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