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机器越来越智能,人会越来越“智障”

2018年01月19日,2018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在北京751D·PARK举行,下午,小米联合创始人&品牌战略官黎万强、猎豹移动创始人&CEO傅盛参加了主题为“解构我们未来的亲密关系”的圆桌讨论,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主持。

在刚刚过去的CES上,AI音箱十分火爆,谷歌也发布了Assistant,正面对标Alexa。黎万强透露,小米AI音箱销量不到100万,AI音箱首先要是一个好的音箱。小米后台数据显示,用户听音乐需求占比达60-70%。另外,用户使用AI音箱开灯和控制电视是最多的。同时,用户也喜欢把智能音箱当做聊天机器人,问很多很奇怪的问题。

那么,智能音箱会不会是下一个关键的智能终端入口呢?

黎万强表示,未来在家庭环境,语音会是一个最重要的交互方式,智能音箱会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但未来关于声音的界面还有很多,绝对不只是智能音箱。

使用环境也很重要。中国和欧美不一样,欧美用户小时候就灌输了很多科技文化,但是中国人对机械的东西就觉得很远。对于培养用户习惯而言,要先把两三个场景做透、做深。

黎万强介绍,小米公司有两条线:个人连接(即手机)和中国最大的IOT厂商(小米生态链)。截至目前,小米生态链连接了8500万设备。未来万物互联以后,硬件之间的互联也会非常有意思。机器会越来越智能,而人会越来越机械化,物理化。

据了解,猎豹移动CEO傅盛将在2018年3月21日举办的猎豹移动发布会上,发布一系列智能硬件和机器人产品。傅盛在本次圆桌论坛上分享了做机器人的初衷:

一方面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越来越懒,机器人将成为新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机器可以做到对情感的需求,虽然机器在人机对话过程中不一定懂,但是可以找到一句合适的话回答。因为机器通过大量数据回答的问题足够多,能根据各种信号可以给用户一个喜欢的信号。

他还认为,目前的AI技术现状是在语义理解上全球没有重大突破。人对情感的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语义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的细节,比如摄像头对人脸的判断,是一个多个环节的链条,只要一个链条没做好效果就非常不好。

傅盛,黎万强,傅盛,猎豹,小米,智能音箱,机器人

嘉宾:

傅  盛    猎豹移动创始人 &CEO

黎万强  小米联合创始人 &品牌战略官

主持: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

圆桌对话现场实录

张鹏:音箱是今年的新起点,你怎么理解音箱这件事?

傅盛:我今天觉得音箱本身还是一个设备,谈它对人的理解还稍早了一些。

今天第一波的语音这场技术的崛起,其实带来的是操作更简单,我们最早和喜马拉雅发了小雅,小米音箱有一部分也是我们提供的语音解析服务,大部分的用户还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设备来用的,比如说我想听《罗辑思维》,听GeekPark的演讲,这个打字很麻烦,离的很远,听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听一遍。还是一个远程的摇控器,情感诉求会有,你会盘道用户有很多问题,但是事实上我认为解答好不容易。我认为今天的现状是在这个阶段,这个设备大概只能去满足你对它操作的一些需求(以我做产品的角度来说)。但是,我给我爸妈一个,我跟我爸妈讲的时候,我妈突然来一句说,这个好可爱。

一个不是太理解技术和产品的消费者就会认为,这个事情好像她没有经历过,一个设备跟她撒撒娇,虽然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些代码重复的搜寻的撒娇,但是她看来就是很可爱的。我认为第二个阶段也是会很快到来的,有一些情感的诉求,和你有这样的交互,甚至解决一些所谓你说的孤独感的问题。

张鹏:技术可能还在路上,但是有一些趋势是必然的。今年在音箱这个层面上,国内还是挺风起云涌的,小米的小爱同学怎么样?用户对它的反馈怎么样?

黎万强:我们在AI音箱这个上面来讲应该是刚开始,我们还没有到100万用户的规模,但是从现在用户的使用来看,其核心是集中在两块:

第一块,当做一个音箱来用,他会有听音乐的需求、听故事的需求,我认为这个里面应该是占了绝大多数,大概60%、70%应用发起。今天我们在谈智能音箱的时候,首先得是一个好的音箱。

第二块,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应用,我们很多用户(大概20、30%的用户)也会拿它来控制家里面的智能设备,最多是两样,一个是开灯,第二个是控制电视,这两个场景其实都很常见。

张鹏:开灯很好,尤其是冬天,人们说,从被窝到开关的距离是很远的。

黎万强:这两个应该是最典型的。刚才傅盛讲的一点,很多人用了一天、两天之后,你会发现还有很多需求,他会把它当做是聊天的陪伴机器人来看,他会问很多很奇怪的问题,后台有很多纯粹基于聊天的数据。

张鹏:今天业界也有对这事的争论,很多人认为智能音箱是不是未来下一个关键的入口,这个事是一个很现实的讨论,不知道你们两位怎么看这件事?会是一个入口吗?会是一个关键的智能终端吗?

黎万强:我觉得智能音箱不能说是未来的入口,核心是未来在家庭这个环境里面,语音、声音是一个最重要的交互方式。只是说今天我们在做产品,商业在切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你会发现最好的一根钉子是智能音箱,之前大家都做了很多的实验,但是后来发现,原来在切开语音这个应用场景的时候,在家庭里面,智能音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所以我认为未来来讲,其实用户教育和孵化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未来应该是你的家里面有无处不在的关于你声音互动的界面应该很多,绝对不仅仅是智能音箱。

张鹏: 傅盛你做机器人这件事儿是出于什么考虑?是因为人的劳动力太贵了,所以要做替代人的东西吗?

傅盛:其实我做机器人这个事儿考虑的因素很简单,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嘛,人口红利会减少,但是每个人越来越懒,其实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我最开始做这件事儿没有从情感诉求上考虑过,为此我还专门去过日本见过Pepper之父的一个产品经理,给我讲了一大堆关于情感陪护的理论,当时我是不认可这个事情的。

但是随着AI的逐步深入,除了劳动本身之外对情感诉求的呵护,我认为是能做到的,如果你不太理解程序原理,你就觉得这个事儿还挺好的,你就觉得它回一句话,这么让我惊奇,其实它并不懂这句话,只是找了一个你想听的那句话输送给你,在今天这个节点上讲AI理解情感,它依然是不work的。

但是,因为它拿的数据足够多,根据你不同的问题,给一个你希望的回答这件事儿,是可以做到的。你说有一天他真的想你一样有意识理解你的情绪本身,这件事儿能不能做到,说实话我并不懂,因为我也不是搞技术的,但是它今天根据各种信号,给你一个你喜欢的信号,这个事儿它能做到。

张鹏:你怎么理解所谓人的社交行为在虚拟世界里会就一些变化,你有什么观察吗?

傅盛:我觉得技术和社交这两者的界限正在模糊,比如说以前腾讯,是个社交公司,都是通过朋友的关系完成的,但是尽管小龙也说了,他不做信息流,但是事实上我认为这个界限正在快速的模糊,你看扎克伯格在新年的那篇文章,在研究的是区块链的术,Facebook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社交公司,其实它在AI方面走得非常快、非常早,我们在海外做类似于头条模式,遇到的一个巨大的阻力,就是Facebook和google很早就把他的信息流个性化了,你今天在Facebook订阅的各种人的信息,不会像朋友圈都给你,是根据你的爱好、兴趣、你看过的东西给你一部分。所以这样的话也避免了所谓的信息过载。

多说一句,我认为区块链这个东西的崛起,其实也在重构人和人的关系,关系当然是从劳动合同、契约制方面去重构的,其实在重构整个社会的结构。这次我去美国,发现硅谷的区块链比我们还火,一个很吓人的事情是,你以前认为很多东西是我们信任,信任也是一种社交关系,但是今天就通过几行代码就给固定住了,我们两个陌生人可以完全非常信任,因为有一堆代码,这个代码你不可改,这个代码重新形成了我们的社会关系,你刚才讲了点赞或者是什么个性化的数据,又形成了你新的社交关系。

所以我认为大的方向上来说就是社交和技术之间界限的模糊会非常快,以后你很难有一家公司说,我是一家社交公司或者是技术公司,比如说头条也在推它的微头条,微头条也是关注,这个里面这种模糊化非常非常明显。

张鹏: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其实在这儿就能看到,本质的原因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数据化,数据与数据中间的关联,其实就是一种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也是你的行为的关联最后变成。

黎万强:我们在做产品的话,你会发现关系都是分成了强关系和弱关系,在区分强关系的产品或者是弱关系的产品,背后代表了用户对这个产品信任的期待,你希望这个产品离你很近,你需要它有高频的交付的时候,它可能是个强关系的产品。比如说手机、AI音箱就是强关系的产品。

但是,你也会发现智能家庭里面有很多产品,比如说空气净化器,它就是弱关系的产品。

所以,往往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就说,我们会大致上有个大概的判断和定义,很多时候我们做产品,本来就是个弱关系的产品,但是你给它强加了一堆的所谓的情感的需求或者是做了很多噱头性的功能,那是没有必要的,相反来讲,像AI这样强关系的产品,在未来的进化来讲,对我们的理解应该还是离你很近,是个亲密伙伴。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设定的时候,应该是尽量地智能化拟人化,会跟你有很强的距离感,一下子会消除。而且中国人,对于机器这个事情,跟欧美和日本是不一样的,欧美是小时候他会有很强的机甲文化或者是硬科幻的文化,你要让他对着机器交流的时候,他会觉得很有趣、挺自然。包括日本,他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和宗教里面,他们会相信万物有灵,会认为个杯子都是有灵魂的。所以很多时候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匠人的情节,都与宗教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中国人相对来讲,对于工具和机械,会觉得隔得很远,要破掉这层,其实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在产品定义的时候,一开始就给它一个拟人化的设定,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培养用户跟机器交互的习惯的过程中,我认为是先集中精力,把两三个经典场景做透做熟,会比立刻要做一堆场景变得更好。

其实现在我们更多的精力都聚焦在怎么样把你听音乐的体验、听故事的体验或者是控制家电的体验能够超预期,先有几个突破点给集中做好。

张鹏:什么时候人和机器的关系会从工具再真的衍生出真正的情感,这需要多长时间,我们该怎么理解它?

傅盛:索菲亚我就不评价了,我特别惊讶,我就跑去我们做语义和语音的同事。

张鹏:说是被人类求婚拒绝了。

傅盛:我觉得效果就不只一个索菲亚了,反正今天的技术现状,在语义理解上,全球都没有真正的重大突破,今天的深度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本身理解语义的话,你让它真的做到情感诉求是非常难的,最近我还看了一个挑战赛,谁得了冠军,能够让人和机器对话20分钟,冠军是12分钟。这个里面应该还有大量的规则的限制,不是自由开放式的对话,自由开放式的对话,我的理解是3—4岁的小朋友,几分钟就可以觉得机器不能跟上趟了。我还是比较悲观的觉得对情感的理解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还有一点,对于情感的理解里面有很多小的细节完成,刚才讲的只是语义理解的一部分,包括跟他说话的时候声音转文字的准确率,如果用摄象头看你的人脸的情绪的判断,是一个很长的链条,这样的话中间有一些没做到位,多个链条的累积就会导致缺失特别严重。

举个例子,日本有个机器人叫Pepper,我是深入访谈了他们的整个团队的,全身的关节有1000多个2000个,想模仿人,用形态来表达,这造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造价特别贵,成品率特别低。

还有一些制造的问题,很多人看第一面都很喜欢,但是买回去会大失所望,我觉得这是定义的问题。

长期,机器一定可以满足你在情感上的很多需求,换句话说,今天有很多人因为养一只宠物猫和宠物狗,都会觉得很开心,你把机器做成宠物猫和宠物狗那种没儿撒个娇,只要全力做还是有机会的,这个能满足一部分。

等真正像一个伴侣一样不断地配合你,说一些你喜欢的东西,还有挺长的路要走,在我们看到的几年内,都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我们经常被一些所谓的科技新闻给迷惑了,说Facebook两个机器人之间互相聊出我们不懂的语言,吓的给它关掉了,其实根本不是,是一个广告,自己做的自己给停掉而已,如果真的聊不同的语言,根本不会关掉,简直全人类都会很惊喜,但是做不到。

张鹏:我觉得机器能够在现在做到可信赖就已经不容易了,Echo能够成功是因为它的识别率达到了一定的临界值。

傅盛:它跨过了那个门槛,你在比较远的时候,不需要掏手机,我们自己做过很多调研,在响应上,Echo这样的产品是非常高的。比如说黎万强说的关灯,关灯我们能够做到95%、98%,这样的话,你基本上就不用再去关灯了,就非常方便了。

张鹏:还是要很务实的看科技,不能往那去瞎想象,虽然我们看到必然性,我们专门谈这个就是为了不要误导大家,今天我们说完这个不要把大家带偏了,其实先要从可靠、可信赖走到未来再有情感。

我们再多延展一句,从黎万强的角度去看,因为小米有两个特别有优势的地方:

优势一,你们有很多的用户,用户在小米的手机系统里面,我觉得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而且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能够观察到他们很多行为,比如说一些跟社交相关的东西,可能会有变化。

优势二,小米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生态链,各种相关的物与物之间也有变化。

人和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这些层面可能在你们的观察里都能够看到一些变化,我挺想了解你们自己,在这么多的数据面前,有没有看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东西,可以分享给我们。

黎万强:今天已经可以看到,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最终都会是一个数据公司,只要拥有数据,最终都会成为一个人工智能的公司。小米今天核心业务是两大块:

第一块,以个人连接度最高的智能手机为代表。

第二块,今天我们有很大的IOT,尤其是在智能家居上的产品和数据,我们今天应该是中国最大的IOT的厂商,我们连接了大概有8500万个设备。

你会发现这些设备从手机到一台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数据可以看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来讲,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数据,我们在解构这些产品的组合,我觉得以往很多焦点都是在人和物之间,但是未来当万物互联之后,我们今天再看待很多产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个硬件产品,比如说每一个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门窗感应器,它本身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智能化节点,就像你可以跟随它一样,因为我讲的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场景,我们很多智能家居的用户,他可以做到,我的门窗感应器一打开的时候,这个通知就会发送到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就可以先关掉,不用开机,然后硬件之间可以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就像我们最终关注一个人的微博一样。

我认为,在未来社交体系里面,你会发现,当万物互联之后,硬件本身之间的互联和数据的共享,和互相的反应,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张鹏:物与物之间也要有一个社交网络,他们之间也要发条推特去同步一下这个状况。

黎万强:你会发现机器和人都在同步往两个方向去进化,一个产品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人性化,当然我也很同意傅盛讲的,到来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更晚,但是人其实也会越来越机械化、物理化,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看待社会言论很悲观的时候,说什么最终机器会取代人,我认为我比较乐观,就算那一天到来,都是人的选择,不是机器的选择,除非人觉得我应该变成这样了。

张鹏:最后一个问题问问傅盛,你认为下一代的社交网络,在我们今天探讨了这么多变化,数据化、智能化的趋势下,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因为你当年提到社交的关系,原来是现实移到线上,但是未来会不会有变化?

傅盛:我刚才在底下听你讲,我在想,到底是社交越来越冷漠了,还是说,我们都老了?你看《黑客帝国》里面有一句话:“什么是真实的?”,关于什么是真实的,在那个片子里面大家一直在争论,我吃这块牛肉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说,牛肉给我带来的感觉是真实的?

有时候我在想,人进化太慢了,你才会觉得这一切你无所适从,事实上,我们就在越来越回归本质,还在回归那种真实。其实数字化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你社交的深度和可选择性过去所不能弥补的。当我发现我女儿在玩《我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她们几个小学生为了单独成立一个俱乐部,每周六下午去咖啡厅讨论拍部电影,然后成立这个俱乐部,我就觉得她们其实比我们社交丰富太多了,比你玩泥巴好很多。

我觉得未来一定是基于数字化的社交,因为在里面打开的世界是物资世界所不能体会的。在《我的世界》里面建一个城堡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很大,那个世界观一下就被打开了,基于数字的、基于刚才讲的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你做了大量的筛选,至少你会有一个永远不谢幕的,而且算力极强的助理,帮助你做决策,很多决策你是不需要自己做的,大概两三年我没有去过淘宝,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了,也从来没有买过自己的机票,打个电话就解决了,因为他帮助我做了这些决定,你也会更容易做更有效的决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在增加你的效率。

第三个,我觉得去中心化,是什么样的社交呢?你因为社交而努力,然后你从社交中受益,我们8亿人成就了微信,但是微信那么多市值其实跟我们没有关系,如果微信只是那些代码它肯定不值钱,它是为了8亿的用户,所以它这么值钱。

今天整个区块链带来巨大的价值,如果你在里面产生了社交,今天我看了一个在《虚拟人生》里面产生社交,你干脆在里面就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系统。我认为是去中心化的,因为社交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受益,你在这个社会里面也会自然受益,未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网络组成的,你是网络组成的一部分,其实你就应该得到更好的收益和感知。

黎万强:在这个对话之前,我看到荔枝的数据,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注重同城,不再注重见面,其实这个数据反映背后,今天你会发现,随着整个科技推演,往前走的时候,很多时候确实跟我每一代的特点有关系,今天大家都在埋头看手机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冷漠,但是本质上对他的理解就是有效(效率),就是说,这种科技和数据的推动之后,我认为未来的社交应该是碎片化、族群化的,人能够真正根据兴趣,找到自己兴趣的朋友,人没有必要再去为那些自己没有兴趣的人或者事费心,要么交给机器,要么不管它,未来的社交来讲,对于未来的创业来讲,大家在想这个事情的时候,不妨多想想,到底有哪些兴趣是能够引爆的,而且哪个兴趣刚好与你创业的团队,创始人本人来讲,他就是你的兴趣,这样做是最容易成果的。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