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亿欧在广州举办GIIS 2018第三届医药未来领袖峰会,业界大咖围绕中药现代化与时尚化、创新药研发、医院管理与发展、药事管理、两票制、医药新零售、跨国药企、医药投资等热门话题进行了交流分享,以期在认知层和方法论给行业带来新思考、新启发。
1、民营医院:这是一个最好的世界,也是一个最差的世界;
2、中国医联体像是给民营医院撒下了断子绝孙网;
3、医疗投资已成为红海:投易管难。
【单国心现场演讲实录(有删减)】
我作为产业链当中的中端,上游有研发的,有生产的制药企业,中游是医院,下游是患者。本来大会让我做的主题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医院的可复制,我相信今天大多数参会人是企业界的,或者是制药企业界、研发企业界的同事们,所以我把题目改了一下,改成了中国民营医院发展的喜与忧,现在开始我的汇报。
站在医疗的角度,我之前是华润医疗的首席运营官,2016年到了鼎晖,在鼎晖工作了一年,今年1月份正式加盟到联想,做联想医疗平台的牵头人。医疗行业有很多很多的特点,我今天仅仅是站在投资领域中讲我们怎么看医疗行业。
民营医院:这是一个最好的世界,也是一个最差的世界
首先医疗关乎民生,是永远的朝阳行业。不管是健康中国这个伟大的计划也好,还是发展纲要也好,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定位已经非常高了,国家给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对于民营医院来讲,它既是一个最好的世界,也是一个最差的世界。最好的世界是国家政策打开了,有很多机会。最差的世界是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压力也越来越大了,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内部的压力。
容易形成品牌,可以打造百年老店。去年在珠海召开的全国院长大会上有一个专场,是中国的百年医院的专场,而中国的百年企业有多少?从数量和成长率上来看,都是百年医院占多数,而涉及到公益事业,则容易受国家政策限制。
下面简单说一下现阶段中国医疗行业和民营医院的景况:
1、大型公立医院的强势垄断格局长时间不会改变
2015年中国民营医院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公立医院,但从床位数来看,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四分之一。中国民营医院的三级医院数量是公立医院的七分之一,更有意思的是,承担的诊疗的人次数是公立医院的九分之一,这是我们的现状。尽管民营医院数量增加,但从体量上看,承担的任务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016年的数据基本上是类似的状况,有意思的是,除了整体数量有差异化以外,在医院的性质上,综合医院是什么样的医院?中国的民营医院里的专科医院数量是远远超过公立医院,这和医院的方向、医院投资的规模、医院运营的整体感觉还是相关的。
2、民营医院已进入战国时代
也就是民营医院的量很大,但目前从整体上看并没有领军人物。说谁谁谁是中国民营医院当中的第一把交椅,谁谁谁是领头人,目前我个人认为还没有,或者是行业中也普遍认为还没有。
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1万多家医院中,莆田系占了绝大部分,现在莆田系医院受到了一些影响,他们的数量也在减。很多人谈到莆田系的时候,应该说更多的是负面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莆田系在中国医院的发展上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至于怎么管控,怎么引导是另外一件事情。
华润凤凰、北大医疗、复星医疗等,这些都是在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做得很不错的企业,他们在规模、效益上都很不错。但从整体上看,其中的任何一家机构都没办法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相比,尽管华润号称有1万多张床,北大医疗也号称有1万多张床,但广东省人民医院远远没有这么多。
近年来,医生集团风起云涌,今年前两个月就有将近100多家的医生集团在密集地成立,其中80%成立在深圳,这也是一个趋势。但我想说的是,一下子有这么多医生集团,谁是领头人?将来能做成什么样?还是有待于观察。
公立医院“睡狮”正在苏醒
公立医院的“睡狮”正在从梦中清醒,以前说公立医院的脸难看,事儿难办,又硬又臭,很多很多负面的评价。其实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6年将近12月份的时候在珠海的全国院长大会上,王成院长当时分析了北京公立医院的平均节余率,大约是在5%以下。此外,从分析的相关医院成本情况来看,尽管实际收益较高,但对医院来说仍处在亏损状态。
有意思的是,除了做学科的综合管理、学科人才建设、提升运营效率等等,他们还成立了中国速度最快,影响力最大的医联体。前两天我进了中日友好医院的首页,接着就看到了专科专病医联体,当中有八个不同的群,包括呼吸专科医联体。
1、中国医联体像是给民营医院撒下了断子绝孙网
医联体一成立,当年我们和同事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建立了600多个协作单位,用了十年时间把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等建立起来。王院士吹了一个哨,说我们要建医联体了,短短两三个月时间,200多家形成了广泛的联盟,后来他又在中西结合肿瘤的,成立一个月,又有200多家。
在数量上迅速的,民营医院要做这个品牌宣传,形成战略联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民营医院要得到认识和承认有一个过程,但是公立医院一旦吹响哨子是很容易的。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医联体如萤火般的到处在燃烧,广东很多县级医院也和广东省的医院签了医联体,签完之后迅速下文件,医联体的医院的病人只能转到这个医院来。这是最要命的,中国医联体的医院就像给民营医院撒下了断子绝孙网。以前比如说三联脑科医院的,在全国是很有名气的,在广东省也是很有名气的。以前县医院转病人是很正常的,现在签了医联体之后,文件明确规定不能到那里。
2、医联体要有市场营销概念
医联体既是一件好事儿,这么大的热情搞医联体,还是要有市场营销的概念,大家都知道每个病人对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还有一个趋势是三、四级城市包括部分二级城市,强势医院不多。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空间,在当地不管是整合也好,兴建也好,就可以迅速崛起,可以形成和公立医院良好的竞争。
大多数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没有实现健康的盈利,除了刚才讲的中日友好医院提的那张表以外。自己民营医院经营有困难,是可以想像的。
长庚是起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的,但是长庚在中国厦门建立了医院以后,长时间经营非常困难。到去年上半年,长庚还想把这个医院作为资产转让,当然现在没有这个想法了。此外,浙江慈溪的慈林医院,投资了10年,10年以后由于经营的结果和当年的设计完全不匹配,在去年把这家医院也卖给了中国。
如何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适应中国的市场,甚至是中国医疗的环境,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的。当然在北京有两家非常大的机构,也建立了国际标准的医院,一家是综合医院,去年的业务收入将近10亿,亏损差不多有4、5亿;还有一家专科医院,去年经营的收入将近1亿,亏损1.6亿。
此外,北京儿童医院投的医院去年也在香港上市了,上市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说新世纪模式很棒,但是这种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因为他是在北京,北京儿童医院的旁边,整合成了新世纪儿童医院,共用专家和设备,也不缺病人。这种模式在其他地方允许不允许?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系列的东西。所以有些看似很成功的东西,在实战中未必可以复制。
大健康和医养融合尚缺乏经典案例,大家都在谈大健康和养老,其实在中国整个产业链上,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样本:社会资本投入的,从建设到发展到运营,在到资本回收。尽管这个模式很清晰,但是已经走出样子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的可验证的东西。
3、医疗行业面对的冲击
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冲击,远不会比喊声大。马云说来了,马化腾也说来了,有段时间搞得社会资本的同志们就特别紧张,说马云一投医院,我们哪有生存空间?因为实在是来势太凶猛了。
但是医疗必定是有医疗独特的行业规律的,医疗毕竟是以经验科学为主导。如果随着AR技术的进步,再过几年能达到第一名也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让机器坐诊却很难想象。
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问题考验我们,但是从整体上看,AR、人工智能可以替代部分现有的工作提升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完全替代医疗是不可能的。
从医改顶层设计和政策来看,随着付费方式的改变,民营医院数量会越来越多。此外,部分医生的职业操守,不良习惯将影响行业的发展。这个是非常要命的,中国抗生素的使用是欧美的上百倍甚至更大,尽管现在通过药品控制药占比有所遏制,但是这种习惯的养成,因为时间比较长了,要彻底回归到医疗的本质还是要时间的。
医疗投资已成为红海:投易管难
现在蓬勃发展的民营医疗大量投入红海是不恰当的,但是我想说的是,由于对行业认识是很浅的,以为医疗行业是可以迅速赚钱的,其实是赚不了钱的,起码没那么快赚到钱的,最终的结果是很惨的。很多医疗机构引进投资商,因为理解不同而更换了医院,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付费方式和医院数量的发展变化,从创新上看,美国由于收费方式的改变,医院数量发生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以后按病种付费,从美国的发展数量来看,医院的整体数量将越来越少、越来越精了。
1、为什么较长时间内民营医院不是公立医院对手?
这主要源于很多民营医院舍不得在人才和设备上投资。就算天天讲服务,但医学是基于人才的,医学也是基于技术的,离开了这个本质是很难发展的。
医院天天讲利润,我的一个朋友在四川当医院院长,他们新建的医院,刚刚投资一年,运作了快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投资者就说你今年必须产生利润。他说我产生不了利润,如果产生利润就会影响发展,投资者说不管怎么样就要产生利润,后来那个院长辞职了。
2、为什么多数民营医院的业绩不佳?
这是谁的问题?广州有一家民营医院,这家医院已经换了将近一百位院长,最多的时候是一年换了8位以上,投资者总觉得是院长不行,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投资者的心态不行。
如何看待民营医院上市潮,现在两三千万的业绩就被投资机构忽悠得天天要上市,这种不正常的心态使得投资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医院的业务发展上。
医疗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医疗是一个时间的函数,只有静下心来按照医疗的规律运作,才能把医疗办得健康,才能真正用好上游的生产企业、药品,才能真正的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真正与健康中国、与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