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亿欧主办,思贝克联合主办的“BATi智慧城市论坛”在深圳万科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本次峰会是亿欧今年5月举办的“GIIS安防AI创新峰会”的延续,上一次,亿欧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安防产业的赋能,这一次,亿欧将视野从安防扩散到整个城市。本次论坛以“智慧城市”为主题,不仅探讨了智慧安防新机遇,还将目光扩散到了智慧交通、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多个领域。
会上,国民经济学家、“六个钱包”理论创始人樊纲作了精彩的演讲。
【樊纲现场演讲实录】
演讲主题:保持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活力
非常高兴再次参加亿欧的论坛,每次都有一些前卫的话题,参加会议的都是很前卫的科技公司,年轻的公司,年轻的创业者。
今天的话题是智慧城市。我要讲的主要是大湾区。我们现在就在前海,也是大湾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湾区,是国家发展的组成部分,现在不仅有粤港澳大湾区,还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概念,还有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再往内陆地区,很多中心的省会城市正在扩大,包括长沙、武汉、西安、郑州、合肥等等若干中心城市正在成为城市人口聚集区。
大湾区,自然大家就联想世界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跟我们的湾区相比较。这些比较还是静态的,再看看动态的。现在大湾区占人口6800万,占全国的5%。GDP不含港澳占10%,含港澳占将近13%。这是现在的情况,再进一步发展是什么情况?现在的预测,到2050年,大湾区这里将会有14000万。那个是千万,这是1.2亿到1.4亿。大家想想这个规模,大概会翻一番。不是说这个地区本身的出生的人口会有多少,而是进一步会有人口的流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我们这个地区将有更多人口聚集到这个地方,现在这个趋势还在进行中。每年这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在全国仍然速度是最高的。刚才我们讲东莞,东莞号称800万,实际上已经1100、1200万的规模。这个地方的GDP今后还有将近40年的增长,会是什么情况?现在的比较,可以跟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比,但看未来,这个地方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湾区。
现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讨论时觉得它的名称应该就叫中国大湾区。其实英文名字,外国人已经把它称为“Greater Bay Area”,这里一定是中国最大的湾区,将来也是世界最大的湾区。我们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中,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这时候要思考大湾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大湾区是城市群,这是基本的概念。城市化的初期,人口一定是向大城市聚集。中国的城市化还远远没有结束,现在城市化率只有55%。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仅仅是70%、80%,现在只有50%多。最关键的是城市化进程人都到哪儿去。我们过去长期犯的错误是城镇化,鼓励小城镇发展,限制大城市发展。那个词不叫城市化,最近才开始,过去多年叫城镇化。结果出现一个情况,给小城镇无限供地,给大城市严格控制,不让你发展,不要到大城市去,大家都到小城市去生活。结果,小城市给了地,建了房,建完房之后人到大城市去了。你就问问,小城市去,你为什么不去,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去不去,大学毕业生去不去。为什么去大城市?大城市有就业。为什么大城市有就业?因为大城市有集约效应,经济学叫规模效应,可以用较少的成本建设较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支撑更多的企业发展。人口聚集带来了知识的密集,人才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又带来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又创造就业。所以为什么宁可北漂仍然不去小城市?因为那里有年轻人需要的机会、文化,年轻人需要好的收入,更有意思的工作和更有意思的生活。
为什么世界一开始都是聚集到大城市,而且这么多年来,联合国的调查表明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还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在继续发展,继续做大,继续形成都市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化大都市群的发展,符合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这里面又一个逻辑上的环节需要想清楚,大城市的比较,不是大城市本身越做越大,而是通过交通便利化的发展,使得一个大城市和周边许多中小城市,在一定的半径之内,协同发展。
原来不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不给大城市供地,结果大城市现在房价爆涨。经济学家解释不了房价关系了,基本就是供求关系。一个城市从800万到现在2300万人,按800万人供地,现在房价不是全国最高才违背了供求关系。供求决定了价格的规律。不是说没地,还是有些地,原因是过去一方面还限制大城市的供地,另一方面还限制容积率。香港的容积率是9-10,而我们城市的容积率是2-3。当然土地利用没有效率,房价贵,因为供给更小。过去把地占了,这个城市价格这么贵,但在一个城市工作的人不一定都在一个城市生活。而且如果交通便利了,人可以到周边住,不一定非在这个城市住。这就是城市群的概念。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在曼哈顿工作的金融精英到康乃狄克州住,每天早上一个小时到半小时的通勤车。最近美国拍了一个电影,讲通勤车犯罪。东京都是早上起来一个多小时的火车,每天早上人都在车上睡觉,到市中心工作。这样就把周边地区的住房供给变成了这个城市的住房供给。中心城市和周边大中小城市也都共同协调发展。有些基差地租(音),但他们可以相辅相成,经济可以在更大规模上取得发展和取得进步。从这个角度讲,都市群的发展规划,包括交通等等发展,是在为原来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增加了供地。雄安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都是这个概念,现在内陆地区一些中心城市也是这个概念。它将在更大的规模,更大的范围内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一大批企业可以在这样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当中以相对便宜的,这个相对便宜至少不是爆涨的,土地价格、住房价格、人才价格,办企业特别是创新,人员的流动,现在全国在争抢人才,人才需要生活,人才需要激励、条件,他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群,仍然是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大家可能会问,大城市发展了,那小城市怎么办?这块小城镇说的不是大城市圈里的小城镇,是稍微偏远一点的。大家可以观察观察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到现在年轻人还是要到大城市去打拼的。现在发展小城镇,小城镇说起来就是国外跟欧洲的小城镇多么美好,又和平又安静又现代化。我说你可以再去一次,再看一看,再稍微做点调研。在这些小城市里住的什么人,退休的老人。年轻人还是到大城市,城市群体打拼。但退休了就不见得再在城市里挤公交了,就可以享受更加和平的生活,更加便宜的房租,他可能到老家还是什么地方去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没有到发展小城镇的阶段,不是大湾区城市群内部的小城镇,这已经是城市群的一部分,属于大城市,而不是相对偏远的小城市。
今天不讲这个问题,但这个趋势正在被承认。从国家战略上讲,正在从过去的城镇化转变到城市化,鼓励大城市的发展,鼓励城市群的发展,大湾区、长江三角洲都表明了这种战略的变化。我们老说规划怎么还没公布,还没批下来,正在做这个规划,这个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在这个区域规划整个交通,让大家便利起来,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高科技的发展。科技的互补。在这个问题上,大湾区具有特别重要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创新产业,各种要素在这个大城市大湾区里都具备。深圳从学校和科研院所的角度,力量相对不是特别强,但深圳有一大批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企业。广州有比较多的科学研究力量,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力量,具有地区中心城市的特点。香港科技研究力量相对比较强,它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由金融市场,有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再到大湾区内陆城市,东莞、惠州、中山等,具有较长的制造业能力。各种生产门类齐全,产业链链条齐全。这就为大湾区下一步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创新发展,一大批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能够更好的连通起来,如果制度能够更加便利化,有利于在这个大湾区内的各种要素的流动,包括人员的流动,包括营商环境的便利化(制度上的流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整体地区住房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可以预见的,这么一个新的大空间,能为这个地区所有的城市、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上次在博鳌论坛林郑月娥、马兴瑞书记我们一起参加一个峰会,就是讲大湾区的发展。一开始我发言,我就讲到空间问题。发展是需要空间的,发展是需要地的,发展是需要办公楼的,需要厂房的,是需要人来居住的。因此,没有这个空间就会受很大的限制,因为人们会选择。通过我们的交通便利化,制度便利化,人员交通,各种要素的流动。这个地区将来为所有在周边的城市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林郑月娥发言时就接过这个话茬,她说樊教授说的空间,香港最缺的就是空间。这个空间还有各种其他含义。如果在大湾区能够形成一种科技发展的创新的平台,通过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大学城各个大学的相互联盟。这个地方可以成为一个大的科技发展的平台。
我们还有很多园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包括香港科学园、落马洲,珠海横琴、广州南沙,还有自贸试验区。我们提了一个概念,叫做“自贸区联盟”,香港和澳门是两个独立关税区,而且它是自由港。在大湾区里,我们有三个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算一个,南沙和横琴三个试验区,和澳门的自贸区首先结成联盟。我们的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先由这三个自贸区和香港接轨,我们的自贸试验区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其他地方可以仿效的制度、经验。就可以使这个地方的开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企业的国际化达到新的水平。
在这个地方,高校也好,国家级的工程科研机构也好,民营高科技企业也好,各种社会团体,粤港澳青年人才培训计划等等加在一起,可以成为培育新的创新主体的大区域。这里面包括很多,人才流动、人员流动的便利,现在正在解决。除了交通以外,身份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都是人才发展大家关心的现实问题,也都在研究。如何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相互沟通的体制,最终是这个问题。互相不要制造隔阂,不要制造阻碍,相反的,要制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使这个大湾区能够更加融合起来。这是现在真正面临着考验的问题。相信大家有这个愿望、动力、智慧,逐步去解决这些问题。最近的解决,一个是大桥怎么用。因为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关税区,涉及到行政区域的管辖问题。高铁怎么一地两检。这些问题都是解决办法。将来在各个口岸怎么能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各种制度上怎么更加便利,更加接轨,包括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包括资本市场怎么相互接轨。这些问题是大湾区未来发展,第一步是交通问题,第二步就是人员和制度的问题。大湾区发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很完美,但只要大家有这个愿望,中国人有这个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大湾区的前景。
不是所有城市都在拥抱大湾区概念。有的城市担心大湾区更便利了,我这个地方是不是被虹吸效应吸走。人才和资源都跑到更加便利的地方,我的地方是不是反而下降了。这不是不可能的。你要做不好,要成本搞得很高,交通便利了,当然吸走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我们要建高铁,建完高铁以后不一定发展了,相反人们反倒走了,向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地方去集中了。
因此,就有各个地区怎么融入这个大湾区的问题。不是制造障碍而是积极拥抱。在这个问题上,我说一句,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某些地区负责的同志或者研究一些区域发展的负责人,即使你的一些人员和企业被吸走了,对你来讲也不一定是坏事。你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你过去有限的资源被更多的人瓜分,现在可以被较少的人分享,你的人均收入也是可以提高的。反过来说给你创造了一个机会,你不用模仿别人建同样的城市,可以建一些更精品的,与众不同的,适合于人少但收入较高的生活方式的城市的发展,或者是小城市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是追求每一个地区本身自己的GDP,而是有一个大湾区的概念,省政府和各种研究机构就可以建议一些小城市,在周边很多发展区域选择独特的发展方式,作为大湾区的组成部分。看到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同时给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一些独特的思路。这样大湾区也更有特色。不是说大湾区的发展都是平均的,而是大湾区整体的发展将为大家创造多彩多样的机会。我相信很多企业也会在这样多元化的发展和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今天很多论坛,也一定是会讨论方方面面各种产业的发展机遇,在这样一个大湾区的背景下,大家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就讲这些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