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机器人专家,研究兴趣涉及空间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控制、人机界面、和智能混合动力汽车等多个领域。
2018年07月11日,他参加由新京报主办的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夏季峰会,并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演讲。
“人工智能发展后,有什么工作是只有人类可以胜任而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很可能会是艺术方面的工作。”7月11日,在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夏季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发表主题演讲时强调,人类智能强项在于直觉、想象和创造。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该重视艺术教育、非知识性的教育和社会性教育。
徐扬生表示,智能革命是未来趋势,人类社会也将进行重新分工。很多人认为首先被取代的是蓝领,但在他看来,有不少劳动力难以代替,反而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一些白领工作很容易被代替,因为人工智能的强项是逻辑、计算能力。
以下是徐扬生演讲实录:
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夏季峰会的主题是“AI降临”,我要讲的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我会从机器人讲起;第二,我们对机器人的研究从动作发展到智能,我们可以领悟什么?第三,智能革命从现在开始,将从劳动力解放逐渐演变为心脑解放;第四是心脑解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哪里。
机器人感知层面的研究非常有限
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就是把感知、认知和动作三者结合起来。感知,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比如风。认知,是要做判断,当风来了,我要不要加衣服?动作,是风来了之后,我开始加衣服,加衣服就是一个动作。
我们在实验室中做了许多机器人,它们形态各异,甚至都不是人形,也不一定要有眼睛鼻子。比如单轮稳定的机器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滚来滚去,它里面安装了传感器,可以做成智能跟踪器或者智能炸弹。还有爬树机器人、老年家庭服务机器人、书法机器人、抗震救灾机器人等等。
过去的50年之中,大家对机器人的研究集中在机器人动作上,包括抓取、步行、移动等都是动作,我在美国做的也全是动作的研究。
在动作之外,我们在感知层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我们目前实现的是简单的认知以及规范下的局部智能,但感知指导下的动作是有限的。
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在粗糙的阶段,所以未来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比起肉体需求,大脑和心灵更重要
对智能的研究为什么比对动作的研究更重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人体中什么才是最基本的。
实际上,我们身体上的许多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人体骨骼每10年更新一次,人体干细胞每三个月更新一次,皮肤细胞每28天更新一次。总得来说,你以为是你,但实际上10年后的你早已不是原来的你。
但有两个东西基本不变,一是人的心肌细胞,一辈子只更新1.5次左右;二是人的脑部中枢和眼睛神经细胞终身不变。所以这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是谁”这个问题由这两部分定义。心脑比肉体更基本,大脑比“心灵”更重要。
人类前600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肉体的解放、劳动力的解放展开。从中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研究机械如何代替体力劳动,累了可以坐车,节省时间又不辛苦。现代医疗技术是也为了维护人的肉体运作,一切都是围绕人体和肉体。
人有肉体的需求,这是基本的,我们更应该重视人的心灵需求和精神需求。心灵、心脑、智能、智慧是更重要的东西。
有些白领的工作反而更容易被代替
智能革命必将是未来的趋势,它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革命。这场革命将对整个时代、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未来有些行业会消失或者逐渐消失,人类社会将会进行重新分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分工应该是怎样的?50年后,大多数人会干什么?哪些事情没人干,哪些事情会很多人干?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将会是劳动力释放,首先取代的是蓝领。我的判断不一样,有不少劳动力其实难以代替,但有些白领的工作很容易代替,比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医疗业、交通业,未来很多岗位可能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因为人工智能的强项就是记忆、逻辑、计算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上述行业需要的。
AlphaGo出来后,人们就开始担忧人类的智慧完全被人工智能代替,我认为非也。江苏卫视有一个节目叫《最强大脑》,比拼人的记忆力、计算能力等,但我觉得人的智能强项根本不在这些地方,而在于直觉、想象和创造。
但今天的学校、主要在考学生什么呢?其实考的是人类弱项部分:记忆、逻辑、计算能力等。但是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社会对人类的考验会不会不一样?
学校是给未来社会提供人才的,如果没有想清楚未来社会是什么样,那么也就很难做好现在的教育。我做了4年的校长,走过全国很多中学,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校都是没有艺术教育的。
大家试想一下,50年后,有什么工作是只有人类可以胜任而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很可能会是艺术方面的工作。我个人认为至少40-50%的人会做艺术方面的工作。我跟很多著名科学家交流,他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将具备这些特色:一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二是非知识性的教育,三是社会性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但是至今没有人好好考虑。现在教育给人灌输的都是知识性、逻辑性的东西,而忽略了艺术的教育。
硅谷的创新是“0到1”
我们只做“1到N”是不够的
在人工智能领域,比较明显的一个情况是对长期效应估计不足,对短期效应过分乐观。现在大学里到处都是人工智能专业,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后面的日子还很长,大家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当年我们讲计算机的应用,没有人会想到计算机可以像现在这样简单容易上手,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当年中国的大学里有计算机应用专业,但是没有计算机专业。现在来看,中国的计算机应用是对的,我们的前三十年就是靠着计算机的应用走过来的。
深圳龙岗有很多创新企业,但商业模式的创新比较多,技术创新比较少。我一两个月就要去硅谷一次,深圳和硅谷的差异在哪里?硅谷做的是“0到1”的事,是科研上的创新,而深圳做的是“1到N”的事。“1到N”也很重要,但只做“1到N”是不够的,“0到1”更要重。因为只有实现“0到N”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和产业的创新,这方面还需要我们加强布局。
要做市场驱动的应用
而非技术驱动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层面,我们一定要做市场驱动的应用,而非技术驱动的应用。过去15年中,我走过中国的不少地方,也看了不少AI应用的场景。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有了技术之后,才去找如何应用、如何产业化,这里面最后成功的很少。
在座很多人都是创业者,我希望你们不要这样做(指技术驱动的应用),要做市场驱动的落地应用,要去思考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痛点),这个时候再谋求技术的落地。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很多公司和投资机构常常来找我,问这个项目要不要投、那个方向要不要做。我分享一个我的逻辑:(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或者精神需求。在这之中,满足精神需求的空间要大于物质需求。因为物质需求是有限的,比如网购,一年到头买的鞋子、衣服其实都是有限的;但精神需求是无限的,并且是人类的刚需。为什么现在自媒体发展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寻找中国创客应该从精神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