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领域 > 佛教 领域
经教 (佛学术语)
经教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
三惑 (佛教用语)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佛教天台宗教义。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
定印 (佛教术语)
定印,象征入定的印契。又称三摩地印、三昧印。依种类可分为法界定印、等持印、妙观察
非熟 (佛教术语)
非熟是一个佛教术语。佛教术语,大毗婆沙论十九卷十七页云:问:若异类而熟,名异熟果
业报 (佛教术语)
来自:佛光大辞典: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
助念 (佛学术语)
助念,就是当病人,医药无效,寿命已尽,临命终时,助念者为其念佛,帮助临终者提起正
岛史 (佛教史籍)
《岛史( Dīpavamśa)》是佛教史籍。亦名《岛王统史》、《洲史》。斯里兰卡
禅观 (佛教术语)
禅观的“禅”是指集中意识后获得的心性统一和安定。“观”是“观想”,指禅的境地里详
识蕴 (佛教词语)
梵语vijn~a^na-skandha巴利语vin~n~a^n!a-khandh
见性 (佛学术语)
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
身密 (佛教术语)
梵语ka^ya-guhya。三密之一。密教之三密有法佛三密、众生三密之分。梵语k
四大 (佛教术语)
四大,佛教术语,指的是佛教四大系,又有实假之分。从四大的坚湿暖动诸性而言,唯身根
律藏 (佛学术语)
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烦恼,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
经行 (佛教用语)
修行者为提高对身体的明觉度和摄受力,锻炼心念对身体的控制,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
众寮 (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即禅刹于僧堂外所设众僧依止之寮舍。众寮内设内外板,外板又作前板、大板,
武禅 (佛教名词)
武禅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的中历史形成,以佛教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
名身 (佛教名词)
名身,梵文Namakaya的意译。佛教名词。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能表达
瓶灌 (佛学术语)
藏密初级灌顶,称为‘瓶灌’。此灌顶的主要目的,是在对治初入密乘弟子那种坚固执着的
瑿珀 (佛教七宝之一)
黑色瑿珀在自然光下呈黑色,略显红色,但是在迎向强光的情况下,可看到不均匀的红色,
杂染 (佛教专有名词)
佛教专有名词 指善、恶、无记等一切有漏法。‘清净’的对称。音译僧吉隶烁。《成唯识
行续 (藏传佛教用语)
行续,藏传佛教用语。四续部之二。内心中的正定与身语诸外事平等修持为行续。《大日经
色法 (佛教用语)
佛教用语:指一切有形的物质。佛典用语,是佛学中对色的一种说法普通所谓物质的物,依
三缚 (佛学术语)
【三缚】 [出华严孔目] 一贪缚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众生于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着。
本净 (佛教术语)
【本净[《神僧传》卷第七]】释本净。未详何许人。道气高抗。闻闽岭多禅宗知识。历往
还灭 (佛教用语)
转迷而还归寂灭之意。又作还源,是从轮回往涅槃过渡的过程,与流转相对。“还”是归还
有贪 (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上二界之贪烦恼也。有者上二界之定,及其依身。于上二界常起定贪多于内门而
利他 (佛教术语)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为佛教用语,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指是为了使别人获
广律 (佛教戒律)
广律,佛教戒律。指内容完备的律。如法藏部的《四分律》等完备的律,一般包括三部分内
四施 (佛教用语)
四施,佛教用语。一笔施谓见人发心书写经典。【四施】 [出菩萨善戒经] 一笔施谓见
体灭 (佛学术语)
体灭,佛学术语,有为法之事体,由缘而生,刹那刹那,其体灭亡,谓之体灭。但灭非断灭
遍行 (佛教名词)
梵文Sarvatraga的意译。佛教名词。法相宗心所法之一。与“别境”相对。指任
竹阄 (佛教词汇)
竹阄是佛教的一个名词。「佛教杂名」此灌顶梵天神策经梵天王所说也。经曰:“我「梵王
寂灭 (佛教用语)
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macron;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
黄寺 (北京市的佛教寺院)
黄寺,它位于安定门外黄寺大街。有东黄寺和西黄寺,故称双黄寺。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
四魔 (佛教名词)
四魔(梵catva^ro ma^ra^h!,巴catta^ro ma^ra^,藏
此道 (佛教术语)
此道昔人有言:“虽有驷马以先拱璧,不如坐进此道。”予因是推之:岂惟驷马拱璧?虽王
羼提 (佛教术语)
【羼提】佛教术语:华译为忍辱,六度之一。此云忍辱仙。西域记云:瞢羯厘城东,有大窣
称幢 (宋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
札巴坚赞(译言称幢),宋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萨钦衮噶凝波之第三子,年二十六继承
八佛 (佛教名词)
八佛,佛教名词。东方之八佛。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
定观 (佛教术语)
定观佛教术语。指慧心内照的内观与静定相结合的修炼过程及其境界,最终达到心如止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