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事件
题库
领域
游客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
(英国 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Stanley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是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自然界密实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1919年写了“重力的相对理论报导”,第一次向英语世界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著作有《恒星和原子》、《恒星内部结构》、《基本理论》、《科学和未知世界》、《膨胀着的宇宙:天文学的重要数据》、《质子和电子的相对论》、《物理世界的性质》、《科学的新道路》等等。?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爱丁顿出生于英格兰肯达尔一个贵格会家庭,父亲是一个中学校长,死于1884年席卷英
知识树
时光轴
论点集
总题库
阅读模式
知识树 创建页面
知识树 创建说明
领域
民俗
传说
玄学
历史
文化
文学
宗教
语言
哲学
化学
生物
地理
电气
机械
医学
学术
物理
数学
农学
科学
食品学
工程
社会
教育
管理学
城乡
经济
运动
金融
法学
戏剧
舞蹈
电影
游戏
摄影
表演
艺术
动漫
厨艺
玩具
雕塑
绘画
园艺
音乐
时尚
建筑
传媒
航天
航空
航运
娱乐
商业
体育
物流
交通
旅游
装修
能源
矿产
财政
制度
政党
政治
行政
公安
国际
战术
战略
战争
武器
兵种
军事
情报
希腊
大洋洲
欧洲
中国
南极
罗马
非洲
印度
海洋
美洲
美国
亚洲
埃及
俄罗斯
苏联
波斯
日本
英国
巴比伦
理论
标准
会议
生活
活动
职业
网络
公益
兴趣
技术
概念
人物
组织
时代
提 交
人物
词条相关
词条 主页
》
词条 科普
》
词条 事件
》
词条 题库
》
词条 知识
》
知识点创建
杨振宁的老师,论文被撕毁,成果被学界打压,蛰伏50年终获诺奖认可
1940年代,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曾有一位印度裔老师默默无闻地在那里教着书。有一年他开了个天体物理学高级研讨班,因为老师本人没什么名气,班上只有两个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十几年后,这位老师座下的这两位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还是一如既往被遗忘。
其实,他也并不是没有颠覆级别的学术成果。他曾经推翻过大科学家泡利的不相容原理,不相容原理认为所有恒星都会在晚期塌缩成白矮星,但他却认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某个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也就是说只有低于这个极限的恒星才会塌缩成白矮星。
很可惜,他的成果一经面世就被学界无端地否认了,甚至连导师爱丁顿都不认可他的观点,还把他的论文给撕了。到后来,事件演变几乎都演变成了他和导师爱丁顿两人的战争,但是鉴于爱丁顿在学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一直拿不到话语权,只能蛰伏。
1983年,在论文发表了近50年后,他的研究成果终于获得了学界的认可,他也终于凭借着这个学术成果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印度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果被老师打压数十年终获诺贝尔奖
这是一位印度籍物理学家,也是继印度第一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叔叔拉曼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名叫
。
他出生于印度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政府高官,母亲是个知识分子,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1930年,他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并在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师从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爱丁顿曾因在1919年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名声大噪。
1930年,在他从印度出发前往英国的航程中,他万般无聊,于是开始研究起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白矮星。当时,物理学界认为所有的恒星都将演变成白矮星,但他在研究白矮星的时候通过计算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他算出了一个极限值(后来著名的
极限,大概是1.4倍的太阳质量),结果认为当恒星的质量一旦超过这个极限,就不会演化成白矮星。
后来,他来到了英国,沿着这一思路继续研究下去,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学业论文在皇家天文学会的一个会议上公开发表。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为他争取到这一机会的他的老师爱丁顿却意外地在他发表发表完成之后公然对他的论点进行反驳,还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像是谋划好的。
于是,此后数年他都一直在和老师爱丁顿辩论,但因为人微言轻,没有多少公开辩解的机会,加之爱丁顿的名声太大,甚至连读过他论文的大物理学家泡利和狄拉克都在读过他论文后表示战队爱丁顿。
后来,他也因此心灰意冷,甚至多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也直接导致他晚年研究成果寥寥的原因之一。
最终,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物理学界的公认。不过,这已经是三十年后的事了,然后时间又过了二十年来到了1983年,他终于因此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认可“诺贝尔物理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他移居芝加哥,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曾教过两个学生,当时20出头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只是,当这两个学生在1957年就意气风发地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他却还要等将近三十年才能拿到。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