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一带俗称的天灯即通常所叫的孔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另一说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上里古镇天灯节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乾隆六十年(1795)之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杨、韩、陈、许、张上里五大家族的祖先迁入四川,将制作天灯的技艺和放天灯的传统带入上里(时称五家口),他们放飞天灯,寄托对遥远故乡的思念。此后放飞天灯的习惯在上里流传开来,制作技艺也不断提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放天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在灯上写下祝福、吉祥的话语,在夜间把灯放飞上一百多米的高空,以此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朋好友的祝愿,以及对已逝亲人的思念等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