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标害虫抗性机制(resistance mechanism of target insect pests),农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学-农业转基因生物风险监测,靶标害虫对转基因抗虫作物表达的杀虫蛋白产生抗性的原因和机理。研究抗性的实际或潜在机制,有助于合理设计克服抗性产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制定抗性治理策略成功的可能性。靶标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植物或杀虫蛋白的可能抗性机制包括: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素蛋白的溶解性、水解性的改变;毒素蛋白与中肠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结合能力和结合位点的改变;细胞膜上孔洞的形成受阻或孔洞阻塞;中肠上皮的修复作用增强;害虫行为逃避机制等。其中靶标害虫中肠上受体蛋白与Bt毒素蛋白结合能力与位点的改变是害虫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受体蛋白主要有钙黏蛋白、氨肽酶N(APN)、碱性磷酸酯酶(ALP)、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C2(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subfamily C member 2; ABCC2)和糖脂等,受体蛋白的突变缺失、表达量等的改变可能造成与Bt的结合能力和位点发生改变,从而使靶标害虫对Bt产生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