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标害虫抗性遗传(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of target insect pests),农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学-农业转基因生物风险监测,靶标害虫对转基因抗虫作物表达的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后,其抗性基因能够稳定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影响害虫种群抗性变化的遗传学因子,如抗性基因频率、抗性基因数量、抗性基因的显隐性等,不仅是影响抗性演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出合理抗性治理策略的关键。例如,针对靶标害虫对苏云金杆菌(Bt)的抗性问题,最早提出的是“高剂量-庇护所策略”,其前提假设是:①最初的抗性基因频率非常低。②Bt汰选的(抗性的)和非Bt汰选的(敏感的)成虫能够自由交配。③抗性基因是隐性遗传基因。④Bt作物表达的蛋白剂量足够高。高剂量-庇护所策略在很多事例中获得了成功,但当作物表达的蛋白量不足、缺乏足够的非Bt作物庇护所、抗性和敏感昆虫缺少自由交配或抗性基因不是隐性遗传基因时,害虫产生抗性的风险就非常大。研究抗性遗传机制可以从经典遗传学、遗传标记连锁图谱等方面进行,遗传标记连锁分为通过形态学、细胞学、生化等进行的表型标记,可利用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