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分子流行病学(veterinary molecular epidemiology),农学-兽医学-兽医流行病学-分子兽医流行病学,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兽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疾病或健康在动物群体中频率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兽医流行病学分支学科。简史1973年,美国E.D.基尔伯恩(Edwin Dennis Kilbourne,1920~2013)在“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一文中首次使用该概念。1993年,美国P.A.舒尔特(Paul A.Schulte)在其主编的《分子流行病学:原理和实践》一书中正式确定了“分子流行病学”的名称,将其定义为研究生物标识(分子标识)与疾病或健康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兽医流行病学沿用该定义,研究生物标识与动物疾病或健康之间的关系。生物标识主要分为暴露相关、效应相关及宿主遗传易感性相关三大类,包含了整个疾病过程中生物体内生化、分子、遗传、免疫学、生理学等信号及其变化,如血清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变化、相关酶的浓度和活性变化、抗体的出现和效价变化、信使分子浓度变化、病原体基因变异、耐药基因改变和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