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频率依赖选择(negative 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理学-生态学-〔分子与进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选择-频率依赖-负频率依赖选择,基因型的适合度随它们在种群中相对频率的降低而增加,即稀有有利的现象。负频率依赖选择是生物相互作用(种间、种内作用)的结果。最早被发现的负频率依赖选择是由频率依赖捕食(frequency-dependent predation)介导的,1884年英国进化生物学家E.B.波尔顿[注]提出尺蛾幼虫体色的多态性可能来源于捕食者的选择,捕食者倾向于捕食常见类群,这种选择压力提高了稀有类群的相对频率,维持了表型多态性。1962年英国遗传学家B.C.克拉克[注]将频率依赖捕食命名为避稀选择(apostatic selection)。此后负频率依赖选择在多种体系中被证实普遍存在,如寄生生物-宿主、传粉者-宿主、共生生物体系、种间和种内竞争体系等。负频率依赖选择是生物多样性、物种遗传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并可在不同的水平起作用。主要有:①物种多样性水平,如频率依赖捕食、频率依赖竞争等介导的负频率依赖选择有利于不同物种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