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史(histor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工学-水利工程-水利史-中国水利史,中国对水土流失机理的认知及其治理方略、技术的演进进程,以及各历史时期水土治理的主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春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前770~589)先秦时期已有对水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描述。《国语》称大禹平治水土而有“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这是贯穿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土返其宅,水归其壑”的理想境界。春秋战国时期,人口集中的地区开始出现垦殖过度、水土流失的情况。孟子最早指出了水土流失的机理:“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过度砍伐山林、放牧造成了荒山,水土流失而成童山,人不知其曾经是山林茂盛的美山。孟子还提出修养山林的理念,应在适当的季节实行适度的砍伐,以保证山林始终繁茂而材木胜用。西周时,中央政府已有山林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