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物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of pathogen),农学-植物保护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寄主-病原物互作-病原物胞外多糖,一些特殊微生物(大部分细菌 、少量的真菌和藻类)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和环境中、易与菌体分离的水溶性多糖。属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分为两个类别:由一种单糖构成的同多糖和由两种以上的单糖构成的杂多糖。因为其安全无毒,理化性质独特,特异性优良而备受关注。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已确定微生物合成胞外多糖的事实,已经测定胞外多糖组分的菌种达79属168种以上。研究表明,植物病原细菌胞外多糖是水溶性的,可以扩散到培养基和被侵染的寄主植物组织中。不同的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组分有差异。细菌的胞外多糖的产生与菌落有关。植物病原细菌胞外多糖主要为酸性、分子量较大的异聚糖,其中糖醛酸为共同酸性组分。胞外多糖的产生有利于菌体吸附寄主和吸收营养,也有助于菌体抵御干燥环境的损害。许多植物病原细菌的胞外多糖还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这些物质与寄主组织降解物一起堵塞维管组织,会引起萎蔫、坏死、退绿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