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密度关系(yield-density relationship),理学-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种群调节-产量-密度关系,植物产量与种群密度的定量关系。1953年,日本生态学家吉良龙夫[注]等通过设计农作物大豆种群的不同种植密度梯度实验,展开了对植物产量和密度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达到一定数值后产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维持某一恒定水平。因此,吉良龙夫等提出了最终恒定产量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根据最终产量恒定法则,植物个体大小与种群密度间的异速指数(种群自疏指数)应为-1。但是,随着-2/3自疏法则和-3/4自疏法则的提出后,研究者们认为在高度竞争的植物种群,种群密度与个体大小间的异速指数为-2/3或-3/4,而不是-1。因此,单位面积的产量则为种群密度-1/3次方或-1/4次方的函数,且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总体上,在低密度种群中,因没有邻体竞争的影响和受其他环境条件的制约,植物个体生长速率和成熟大小均可达到最大;单位面积产量随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