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互补假说(niche complementarity hypothesis),理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互补效应-生态位互补假说,认为由于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方式和时间等方面各异,生态位分化的多物种共存时能更加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有限时空资源,促进群落生产力的假说。由美国生态学家G.D.提尔曼等于1997年提出,起初用以解释人工草地群落实验中多物种混播群落比单播群落生产力高的现象。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差异引起的生态位和功能分化是生态位互补假说的基石。该假说强调,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物种间生态位和功能的差异越大,物种充分利用异质性环境资源的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等生态系统功能的促进作用就越强。由于抽样效应同样可以用以解释物种多样性高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这一现象,生态位互补作用和抽样效应的相对贡献成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中的焦点。长期的人工草地实验表明,在物种多样性促进生产力的机制中,生态位互补和抽样效应同时存在,抽样效应在实验的早期作用较大,而生态位互补作用在实验的后期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