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适宜性评价(ecological suitability assessment),工学-人居环境科学. 城乡规划学-城市与乡村规划研究-城乡生态环境,在区域网格生态登记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块的不同用地进行分析,通过确定适宜性等级来选择最佳用地方式的过程。国外生态适宜性评价思想的实践最早产生于英国,当时人们称其为筛网法。规划中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则主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土地生态学”研究,即决定土地利用条件的自然因素的研究。1969年,研究者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生态适宜性是指由土地具有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决定的,对特定、持续用途的适宜程度。能够引导人们按照土地的内在适宜方向进行开发”。科学家们在沿着“土地生态—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方向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麦克哈格提出了分层制图的方法,使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开始真正在生态规划中发挥作用。中国学者也从资源、环境、景观、城市用地等方面对生态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探讨,丰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