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竞争动因(competing motivations in typology),文学-语言文字-功能-认知语言学及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学术方法〕,跨语言类型变体的一种功能解释范式。由J.格林伯格提出。语言类型的竞争动因可以解释世界范围内语言变体以及多种语言类型的使用频率。因此,竞争动因对于语言类型的变体及关于变体的限制都做了解释。通过这种分析能够排除在逻辑上不合理的语言类型。在句法结构的论证方面,竞争动因分析发挥了作用。例如经济性原则(economy)和象似性原则(iconicity)是句法结构分析的主要竞争动因,前者指用尽量少的语言形式表达尽可能多的意义,但劣势是容易造成歧义或表达不清;后者指语言形式尽可能与人类的认知概念结构相对应或具有象似关系,但劣势是容易使语言形式冗余复杂。这两条原则内部又包含若干具体的准则。通常情况下,这些动因之间会产生竞争,这些竞争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的文化传统结合制约了句法结构的变异,在语言形式上产生不同的后果。同时违背上述两条竞争动因的现象是逻辑上不合理的现象,一般会被任何语言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