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光二极管(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理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发射蓝光的半导体二极管器件。蓝光发光二极管(LED)首先是在硒化锌等Ⅱ-Ⅵ族半导体以及碳化硅材料上实现的。但它们并没能大规模的用于显示或照明,前者是因为材料缺陷密度高、可靠性差、器件寿命难以达到实用化程度;后者则是间接带隙半导体,不能高效的发光。1990年前后,日裔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三位科学家解决了氮化镓晶体质量、p型掺杂等问题,成功制备出GaN基的蓝光LED,其诞生之初,光强就达到1坎德拉,远远超过其他材料的蓝光LED。由于高亮度蓝光LED的发明,全色显示以及半导体照明得到迅速的应用。这三位日裔科学家也因此获得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其他Ⅲ-Ⅴ族发光器件不同,Ⅲ族氮化物蓝光LED材料缺陷高达每平方厘米108~109,仍然以较高的效率发光。研究表明,这些缺陷在一般的注入水平下是电学惰性和发光惰性的。它们既不显著影响载流子的注入,也不影响载流子在量子阱的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