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白话文运动(Vernacular Movem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文学-中国文学-近代文学-近代散文-【风格流派】,中国晚清时期兴起的以白话文作为汉语书面语的改革运动。中国一直存在着白话写作的传统。在清代,除白话小说外,如官方的白话文告、《圣谕广训》的白话读本,以及外国传教士的语体文译述等,均构成白话文写作的历史资源。至晚清时期,则借助报刊的功用,掀起白话文宣传与写作的热潮。早在1868年,黄遵宪即有“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杂感》)的议论;1876年,上海申报馆发行《民报》,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第一份白话报纸。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救亡”与“启蒙”的社会思潮兴起,白话文运动正式展开。理论宣传方面,黄遵宪、梁启超等均曾表达过“文与言合”的观念;1898年夏,《女学报》刊出潘璇《上海〈女学报〉缘起》,文中表彰了白话“易读易晓”的好处;稍后,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明确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