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谱残卷(incomplete Dunhuang dance notation),艺术学-舞蹈学-中国古代舞蹈-隋唐五代十国舞蹈,中国唐、五代的舞谱写本残卷。简称敦煌舞谱。1900年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1907~1908年分别被英国人A.斯坦因与法国人A.伯希和盗运出中国,原件现藏伦敦博物馆(编号S.5643)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P.3501)。1931年,刘半农先生首次在巴黎辑录到编号为P.3501的经文背卷文字,将之编入其《敦煌掇琐》一书,名曰“舞谱”。之后又陆续发现了另外几种。据国内研究者称:“在现已发现的八种舞谱写卷中,共记录26份谱例。”(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敦煌舞谱主要由曲名、序词和表示舞蹈动作、节奏以及舞蹈与歌唱关联的字组三部分组成。曲名大都是当时流行的曲词名称,如〔南乡子〕〔凤归云〕〔遐方远〕〔双燕子〕〔浣溪沙〕〔蓦山溪〕等;序词主要说明该曲舞蹈的节拍、节奏、段落、起止转换等;字组则由令、送、舞、据、奇、挼、摇、头、约、拽、请、与等字组合而成,每曲2段、4段、8段不等,以4段居多,每段12字、14字、16字、22字不等,表示的节拍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