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倚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互倚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目标奖励方式的不同,导致成员之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采用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相同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科夫卡提出。他认为团体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是动态变化的。20~30年代,K.勒温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团体的核心是在共同目标下形成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团体作为动态的整体,任何一个成员或亚团体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或亚团体的变化。团体成员内部的紧张状态可激励团队向团队目标行动。随后,勒温的学生和同事又进一步指出,团队中完成目标任务的驱力激发了团队合作和竞争的行为。40~60年代,勒温的学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多伊奇拓展了勒温有关社会依存性的推理,提出了合作和竞争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D.W.约翰逊在《社会互倚性: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间的联系》一文中对多伊奇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当人们具有共同目标时,个人的结局既会受他人的影响,也会影响他人。这样就会产生3种类型的社会互倚性:①合作的互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