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堰坝(weirs and dams in ancient China),工学-水利工程-水利史-中国水利史-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中的壅水建筑物。大约在5000年前,农业已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为生产和生活的方便,人们集体居住在河流和湖泊岸边的阶地上,但河湖的泛滥又给人们带来灾难。于是,在“自然堤”的启示下开始修筑防洪堤埂,以保护自己。这些原始工程的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不同标准的河堤和护村堤埝。随着生产的发展,工程的挡水功能被用来蓄水灌溉农田,所以,早期的堤与坝是难以分开的。上述治水活动多数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带,早期蓄水工程是用堤坝提高低洼地带的蓄水能力,形成平原水库。当时的堤坝很长,有的呈直线,有的呈曲线,有的是马蹄形,甚至有的是圈堤,而它的高和宽的尺寸都较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这样的水库逐渐被垦殖挤占,数目越来越少。现在保留着的安徽寿县安丰塘,古称芍陂,一般认为建于春秋时的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公元前598~前591)年间,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蓄水工程。据《水经注》记载,在今淮河中下游和长江支流唐白河流域,曾有很多平原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