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热流通量(oceanic heat flux),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热学-〔理论地热学〕-地球热散失,通过全球洋盆散发出来的地球内部热量。随着全球热流测量工作的推进,海洋热流数据也开展了多轮汇编。洋中脊附近的洋壳浅部因为构造和岩浆作用使得其孔隙和渗透性好,区域地下水循环活跃,造成新生代大洋的海底实测热流值偏低且散乱。学术界在估算全球新生代大洋的海底热流及其热散失量时,均不采用实测的热流数据,而是利用大洋岩石圈冷却模型给出的理论热流值。然而,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模型和参数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得历次汇编给出的全球海洋平均热流及热散失量略微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统计的全球海洋平均热流为95~99毫瓦/平方米;90年代初统计的海洋平均热流为101毫瓦/平方米,其热散失量约为30太瓦。2013年的全球热流数据库给出的海洋平均热流为96毫瓦/平方米,热散失量约为32太瓦。2019年的全球热流数据库给出的海洋平均热流为89±128 毫瓦/平方米,热散失量约为26.7太瓦。整体而言,历届汇编统计估算的全球大洋热散失量约为27~32太瓦。此外,随着洋壳年龄增大,海底热流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