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农学-植物保护学-生物防治学-〔基本概念〕-生物防治-害虫生物防治-害虫病原细菌,由于共生微生物的感染而引起宿主昆虫发育缺陷,导致具备不同细胞质的雌雄个体在交配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后代不育的现象。引发细胞质不亲和现象出现的最常见昆虫共生微生物是革兰氏阴性菌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通过研究沃尔巴克氏菌诱导细胞质不亲和机制,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精子“修饰”和“拯救”理论,认为精巢中的沃尔巴克氏菌能够修饰宿主的精细胞,使其不能和卵细胞正常融合,但是当母本感染相同的沃尔巴克氏菌时就能够将“修饰”过的精子细胞拯救过来,使其恢复与卵细胞的正常融合。细胞质不亲和包括两种类型:①单向不亲和,雄性和雌性宿主拥有相同的共生菌株,受感染的雄性个体与未感染的雌性个体之间生殖不相容;②双向不亲和,感染不同株系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不能或很少产生后代,或者后代偏雄性。影响细胞质不亲和的因素主要包括宿主的遗传背景、共生菌株系、共生菌基因型、共生菌密度(浓度、滴度)、雄虫虫龄、环境因素以及共生菌在宿主生殖组织的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