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秧歌(Great Yangge Opera of Inner Mongoli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又称梆纽子。清乾隆年间由晋北传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流布于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南部和土默特一带。最初以“跑圈子秧歌”形式于节日、庙会和农闲时在广场演出,后受到梆子等剧种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两小戏”“三小戏”登台演出,大秧歌的称谓随之产生。清中叶后,内蒙古的大秧歌有较大发展。剧目突破“三小戏”的局限,开始演一些整本大戏。主要剧目有《三贤》《何文秀算卦》《五塔山当长工》《高文举夜宿花亭》《周文送母》《梁山伯下山》等,移植自梆子戏的剧目有《九件衣》《火焰驹》《翠屏山》《牧羊圈》等。角色行当在小生、小旦、小丑“小三门”的基础上,增添了须生、小旦、青衣“三大门”。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向有七十二腔调之称,曲牌和板腔二者兼容并蓄。曲子包括〔训调〕〔红板〕等,既能单用,亦可连缀。梆子腔的板式主要有〔头性〕〔二性〕〔三性〕等。小戏俗称“捎出子”“花柳戏”“挑帘”,唱腔多为各种训调。大戏唱腔使用梆子腔,行腔时多用上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