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压陷盆地(active compressional basin),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活动盆地-活动压陷盆地,挤压构造条件下形成的活动盆地。又称收缩型盆地、挤压盆地。1983年,中国学者马杏垣等将那些受逆断层控制的盆地称为“压陷盆地”,并将它视为“裂陷盆地”的对应物。这类盆地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的缩短变形,因而也可称为“收缩型盆地”。从形成机制看,该类盆地是在挤压作用下断层上盘上升并引起下盘发生挠曲变形而形成的,故得名挤压盆地。这些盆地与主控断裂一起共同组成区域发震构造,如中国河西走廊由受祁连山北缘逆断裂系控制的前陆盆地带,从北向南由酒西、酒东、民乐和武威等前陆盆地组成,历史上曾在这些盆地及其邻近地带发生过1927年古浪8.0级地震、1932年昌马7.6级地震、1954年山丹7.2级地震以及公元180年高氏地震、公元1609年红崖子地震。该类盆地的形成与板块之间的相互聚敛运动和板内挤压的构造环境有关,可分以下四类:①与板块B型俯冲作用有关的挤压陷盆地:主要包括海沟、斜坡、弧前和弧后地区由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