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纳泽定律(Kronasser's law),文学-语言文字-历史语言学及语言接触-历史语言学-语言演变,历史语言学定律,指词义演变的方向是从具体到抽象,具体词语最终几乎都会变成抽象词语。定律最初是一则假设,1952年由奥地利语言学家H.克罗纳泽(Heinz Kronasser,1913~1968)受“词与物”学派语言学家R.梅林格(Rudolf Meringer,奥地利,1859~1931)启发而提出。匈牙利语言学家F.科瓦奇(Ferenc Kovács)将假设演化为一条定律。语言学家N.E.科林奇(N. E. Collinge,1921~2011)举例说明定律内容:梵语dandayati一开始的词义是“用棍棒击打某人”,但很快在使用中就表达出是某种程度的惩罚或制裁的意思。拉丁语和英语中的tribulation(n)一词也很快就失去了其基本含义(被刮蹭在沉重的钉子脱粒板上所受的痛苦)而泛指“苦难”。但是,一些普遍使用的活动名称,如拉丁语oratio(祈祷)或英语building(建筑),却产生了具象的名词意义,显示了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词义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