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主义理论(clientelism),管理学-公共管理-〔综论〕-〔基本概念〕,人类社会的一种初级关系。又称“恩庇-侍从理论”。意指为了获取政治支持而开展的货物或服务的交换行为,或者其他类似所谓政治等价交换行为。在政治利益相关方和行动者之间存在不对称关系的政治体系内,更加容易产生庇护主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Scott)认为,庇护关系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涉及双边的工具性合作关系的均衡情况,其中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利益方(庇护者)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被庇护者提供保护和利益,同时被庇护者向庇护者提供一般性的支持和帮助作为回报。从本质上看,庇护关系是一种非对称的,但却是互相有利的、公开的交换方式。从西方的发展历史看,庇护主义现象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罗马社会是由强大的保护人和依附民组成的结构。依附民是自由人,他们委身于保护人,以求庇护;依附民则竭尽全力帮助保护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扩大保护人的利益。此后,庇护主义又被应用于分析法国等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与行政发展,以及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