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T模型(IPAT model),法学-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现代环境社会学理论〕,测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量化方程。美国生态学家B.康芒纳首先提出了“I=PAT”这一方程表达式,最先应用这个模型探讨人口和环境关系的是P.R.埃利希(Paul Ralph Ehrlich,1932~ )和J.P.霍尔德(John Paul Holdren,1944~ ),他们使得测量不同维度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有了一个量化的模型。函数表达式为I=PAT,其中I代表了环境影响,表达式是人口(P)、富裕(A)和技术(T)的乘积。人口可以用人口数来表示。关于富裕,有些学者用人均GDP表示;应当注意的是,尽管人均GDP广泛应用在经济领域,但是人均GDP是否能够准确测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还是存在争论。技术的操作化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用每单位的生产或者消费所需要的能源来测量。就IPAT模型而言,对其中的人口和技术在扮演环境影响的角色还有一些争论。埃利希和霍尔德伦认为人口的因素是决定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决定因素,技术的影响没有超过其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