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密度关系(flow-density relation),工学-交通运输工程-城市交通-城市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交通流理论-交通流模型,流量与密度呈现抛物线关系,当密度为零,流量为零,密度逐渐增大到最佳密度,则流量增加到最大流量,随后密度逐渐增大,流量逐渐减小,密度达到阻塞密度时,流量为零。概念形成格林希尔兹(Greenshields)于1935年将速度密度线性关系代入流量、速度、密度三者的关系,得到流量密度关系:式中,为自由流车速(公里/小时);为阻塞密度(辆/公里)。流量密度抛物线关系某个点矢径的斜率为该点所对应的交通流的区间平均车速,原点处的车速为畅行车速,阻塞密度的区间平均车速为零。由于流量和车头时距存在倒数关系,因此,抛物线的每个点对应的车头时距也能直观体现。同样,在格林希尔兹流量密度关系的基础上,格林伯格(Greenberg)提出了适用于较大密度交通条件的流量密度关系:式中,为流量最大时对应的速度,最佳速度(公里/小时)。此后,安德伍德(Underwood)又提出适用于较小密度交通条件的流量密度关系:式中,为最佳密度(辆/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