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校勘(col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管理学-图书馆学-文献学与文献保护-【中国古籍整理】,利用一书的不同版本或其他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比勘或逻辑推理,发现并审定中国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字讹误。中国古籍在传抄、刊印的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错误,所以校勘古籍一直是中国历代学者所看重的工作,由此形成了专门的校勘学。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雠学,包括版本、校勘、目录、考证、辨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狭义的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中国古籍的校勘始于汉,成于宋,盛于清。西汉刘向、刘歆校理典籍,奠定了校勘学,完成了《别录》一书,刘氏父子的成果确定了校勘的规范、明确了古籍整理的程序。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周易》《尚书》(伪古文)和《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14种经典作释文,共30卷,另有序录1卷,介绍这些经典的传授。陆氏对各家传本的文字异同作了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