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理论(social quality theory),法学-社会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当代社会政策理论-“第三条道路”社会政策理论,强调个人的生活质量要取决于其社会状态的理论,研究焦点为如何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状态。社会质量理论出现在20世纪末,并在21世纪初在全球流行。“社会质量”这一概念最早由一些社会科学家在欧盟的一个项目中提出,后经英国社会学家P.阿博特(Pamela Abbott,1947~ )及C.华莱士(Claire Wallace,1956~ )等人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该理论设立了测量社会状态的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融合和社会赋权这4个维度来检验社会状态。其中,社会经济保障指使人们免于贫苦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物质保障;社会包容指人们具有共同的规范和价值以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信任;社会融合指公民能够在社会和经济制度中免于社会排斥;社会赋权指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进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和增能。沿着这4个维度,社会质量理论设置了一系列指标进行社会测量以反映该社会的社会福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