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行为问题(internalizing behavioral problem),理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指向个体心理内部的、不易被他人察觉的问题。又称内化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些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抑郁、焦虑、恐惧、担心、害羞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T.M.阿肯巴克提出把儿童青少年心理病理问题分为内化行为问题和外化行为问题。内化行为问题常发生在个体内部,曾被人们统称为神经质,后来则常被称为过度控制的、过度抑制的、害羞-焦虑问题或情绪问题。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内化行为问题主要指各种抑郁、焦虑、孤独及躯体化症状。存在内化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在面对新环境或新刺激时,会表现出过度警觉。在发生趋避冲突时,他们通常会以退缩或回避的方式尽量减少与新环境、新刺激的接触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感。因此,他们会过度地抑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不善于表达自我,更倾向关注自身而非他人或周围环境,并且有意地避免发生特定的社会性行为,从而使他们面临更多的社交问题。当遇到威胁和攻击时保护自己的能力也较弱,在解决人际冲突过程中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