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学派,文学-外国文学-苏俄文艺理论,19世纪俄国学院派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又译比较-历史学派。19世纪后半期,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日益加强,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愿望日益强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开始得到重视,总体文学研究在一些国家相继展开。历史比较学派即产生于俄国文学研究界在发挥文化史学派的优势而克服其缺陷的探索过程中。比较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在俄国的萌芽出现于18世纪。1797年,N.M.卡拉姆津就将《伊戈尔远征记》的发现同莪相的长诗相比较;19世纪,《伊戈尔远征记》被学者们用来同《尼伯龙根之歌》《罗兰之歌》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的传奇相比较;1825年,A.S.普希金在《论古典诗与浪漫诗》一文里,对西欧文学进行比较性的述评。神话学派的奠基者F.I.布斯拉耶夫,在19世纪50年代在其对俄语史的研究著作中已展示了自己是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拥护者。1858年,神话学派学者A.米勒在论文《基于历史资料论诗歌的道德原生力》里,将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学加以关联与比较,来证明“无所不在的道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