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行为改变(host behavior change),农学-植物保护学-生物防治学-〔基本概念〕-生物防治-害虫生物防治-寄主,受到寄生者寄生后,由寄主和寄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寄主在取食、活动力等行为方面的变化,或由于寄主和寄生物之间长期的协同进化导致的寄主在栖境和行为习性方面的变化。寄主遭受病毒、线虫、寄生蜂等寄生者寄生后,发生行为改变。其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行为的改变有利于寄主对抗寄生物的寄生,而另外一种则认为寄主行为的改变有利于寄生者的繁衍和传播。后者即为在多种寄生互作关系中被证实的“寄主操控假说”。例如,铁线虫侵入蟋蟀后会诱导寄主发生溺水自杀行为,而水是线虫交配繁衍的必需环境因素;疟疾病原虫——疟原虫也可通过增强中间寄主蚊子的叮咬行为来增加寄生虫进入人体的概率;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在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会出现在寄主植物上上爬并倒挂于植物顶端死亡的现象;感染番茄斑萎病毒的昆虫也倾向于取食健康植株叶片。然而,假说的证实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相关机制有利于理解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的生态互作及其协同进化机制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