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防八旗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provincial bannermen),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中国清代科举制度名。清代驻防八旗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凡驻防八旗举人,准与京师八旗举人一体应会试,唯试卷弥封外钤用“驻防”戳记,另定中额,并于发榜时注明“驻防”字样。起于顺治八年(1651),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止。科举制度到清代已成末路,但仍是清代选用人才的“正途”。清代对于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采取了一整套有别于汉族的特殊政策,而在驻防地参加科举考试对于驻防八旗别有一番意义:是从客居走向定居居民的标志之一;是生计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旗、民关系或者说满汉民族关系发展的标志;是旗内各民族文化程度发展的表现。从科举制度角度看,此种政策是对科举制度在民族与等级统治背景下一种变通与调整,表现出科举制度在清代仍有其生命力和灵活性,而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看,这种对不同民族区别对待的考试政策,表现出民族统治政策的灵活性,是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