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团模型法(pharmacophore model method),医学-现代医学-药学领域-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药效团模型法,通过研究一系列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并结合构象分析总结出对活性至关重要的原子基团及其空间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分子三维结构信息进行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药效团的概念在1909年由德国免疫学家P.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提出,指载有活性必需的特征原子的分子框架。现在泛指在生物活性分子(一般指药物小分子)中对活性起重要作用的“药效特征元素”的空间排列形式。药效特征元素可以认为是配体与受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的活性部位,如氧原子、羟基、疏水团、氢键给体等。药效团模型方法一般包括药效团模型的识别及基于药效团模型的数据库搜索两个层面的内容。药效团的识别可以有两种方法:①在受体结构未知或在作用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对一系列化合物进行结构-活性研究。②在受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分析受体的作用位点以及药物分子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