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极子定位法(dipole localization method),理学-心理学-生物学技术-〔神经电生理〕-脑电图,运用相关电场理论、数学原理与计算机技术分析头皮脑电,从而定位电位来源的技术。1914年,英国神经学家M.布雷热提出球体表面上的电位来源与其内部的偶极子有关,利用电场理论分析球体表面的电位波型,可以推断其内部偶极子的位置和方向。1950年,英国神经生理学家F.N.威尔逊和R.H.贝利利用数学方程式详细描述了电势偶极子浸泡在一个同质传导介质的球体中,球体表面电位与其内部偶极子之间的关系。1972年,德国神经生理学家W.施耐德用球体模拟人体的头颅,重复了威尔逊和贝利的研究。此后,许多研究者采用各种球体尽量模拟真实人体头颅的解剖及生理学特点,对脑内病灶进行了准确定位,并在颅内监测与外科手术中得到证实。从此,这一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定位精度不断提高。偶极子指相距很近、符号相反的一对电荷或磁荷,其周围形成许多不同的等电位线构成的电场。偶极子定位法假设脑电活动来源于一个或几个偶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