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察理论(self-monitoring theory),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社会自我,解释个体在引导他人对自己形成期望印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差异的理论。又称自我监控理论。日常生活中,个体通过自我呈现的方式,如控制面部表情、行为风格等有意识地引导他人对自己形成自己所期望的印象。在这种树立期望印象的动机驱动下,个体主动观察情境和情境中他人对自己的反应,通过强化、弱化甚至背离当前内部心理状态的方式,让自己在当前情境中表现得更适宜、更为他人所接受。美国心理学家M.斯奈德于1974年提出了自我监察理论,认为自我呈现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通过表现行为的一致性来树立形象,而有些个体则通过灵活的行为选择来适应情境需要,这是由自我监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斯奈德同时还开发了包含25个条目的自我监察量表,用以评估个体自我监察水平的差异。个体的自我监察行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对自身社会适宜性的关注,对当前情境中他人行为适宜性的感知,以及监控和管理自我行为时对相关线索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