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修复(imitation nature restoration),工学-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学-景观-近自然修复,人类在改造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时“仿生”自然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源于1938年德国学者A.塞弗特(Alwin Seifert)提出的“近自然河流整治”理念,即整治河流时应以接近自然、廉价的方式进行,并且要保持美丽的自然景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各类生态建设中也开始采纳这种理念和技术。并结合中国开展生态建设的实践,提出了“近自然、多功能、高效益、可持续”的生态修复理念,丰富和发展了近自然修复的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近自然修复思想”及技术体系在日本得到了不断发展并日益成熟。在工程实践中相继产生了近自然喷附技术、近自然袋筋技术、近自然岩盘技术及近自然防灾技术等许多不同受损类型条件下的近自然修复技术。这些新的修复技术具有速度快、效果好、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等优点。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的生态学家、工程设计者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近自然修复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成果,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基于“近自然思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近自然生态修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