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据学(textual research of Qing Dynasty),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文化,中国清代乾嘉(1736~1820)年间兴起的对古代文字、声韵、群经、诸子进行深入考证、研究的学术潮流。清代考据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就政治背景而言,清人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心存疑忌,对于知识分子尤甚,聚众讲学,形同煽惑,清廷深以为忌。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严禁士子会盟结社。自此,学术研究渐由学术团体变为私人研究,故清儒之学,读书之学而已。同时,清初逸民,华夷之辨思想浓重,他们拒不仕清,归隐于山林之间,著书立论,慨然有故国之思。清廷恐学者借其著作传播排满复明之思想,于是频兴文字狱,借以立威。士人为明哲保身,亦不敢稍涉时忌,故不得不将精力用于章句训诂之学,诠释文义,考究名物,于世无患,与人无争。此外,清代君主大力提倡学术考究,如圣祖、高宗皆以稽古右文自命,是以搜集遗书、编纂巨籍,上好下甚,举世向风。就学术背景而言,清代考据学术潮流的产生,继承发展了宋明以来的学术文化传统。朱熹对于《诗经》《易经》都有注释。其《诗集传》《周易本义》与《四书集注》共同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