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保存会(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earning preserving),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文化,中国清末第一个以保存国学作为主要宗旨的知识团体。鸦片战争以后,“师夷长技”的思想在中国得以传播,并促使了“洋务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醉心欧化”思潮在中国知识界颇为活跃,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思想,激起了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人士的反感。当时,日本正流行国粹主义,“国学”“国粹”等词汇引进中国,光绪三十一至三十四年(1905~1908),国粹主义在中国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梁启超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曾致信黄遵宪说:“谓养成国民,当以保国粹为主义,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这一观点被清政府采纳,光绪三十二年颁布的《学务纲要》中,强调以“保存国粹”为基本教育政策。光绪三十一年春节,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国学保存会成立之初只有8人,后来发展到21余人,成员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最大的也仅40多岁。其中大多是当时思想界的名流,如刘师培、马叙伦、马君武、柳亚子等。他们都是近代典型的知识分子,不少人曾留学日本,在政治上也赞成革命,属于当时知识分子的激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