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抗病性(induced resistance),农学-植物保护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植物抗病性-诱导抗病性,植物经病原物接种或经生物因子、化学因子或物理因子处理后所激发产生的对病原物后续侵染的抵抗性能。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观察到类似诱导抗病性的现象。Beauerie用加热处理削弱灰葡萄孢的致病性,再利用获得的弱毒菌株处理秋海棠,秋海棠就能够抵抗病原菌的强毒菌株。穆勒和博格、罗斯和库奇等学者证明了诱导抗病性的存在,开辟了植物抗病性研究的新领域。在诱导抗病性试验中,需进行两次病原物接种,第一次接种称为“诱导接种”,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第二次接种称为“挑战接种”,以验证诱导效果。不论是用活的病原物接种,还是失活的生物体、生物体成分,或用物理因子、化学物质预先处理,均可获得类似的效果。诱导抗病性依赖植物既存的抗病机制,无论是否进行挑战接种,抗病性的潜能一直存在。挑战接种时,病原菌侵染激活了植物的防卫潜能,导致抗病事件的表达。诱导抗病性只不过是挑战接种所增强了的防卫能力。根据诱导抗病性的表达范围,诱导抗病性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局部诱导抗病性和系统诱导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