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开元钱(huichangkaiyuanqianname of a coinage)),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经济],中国唐代会昌(841~846)年间铸造的一种钱币。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发生“钱荒”。会昌毁佛之后,被毁掉的佛寺中的铜像、钟、磬等成为铸造铜钱的原料,淮南节度使李绅首倡铸新开元通宝,新钱背有“昌”字,以表明为会昌年间所铸。朝廷命令各州效法淮南,铸造钱背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种铸造于会昌五年(845)七月至次年三月、有纪地背文的开元钱,称作“会昌开元钱”。1959年北京南郊辽代赵德钧墓,即出土有背文为京(京兆府)、洛(洛阳)、昌(扬州)、越(越州)、襄(襄州)、广(广州)、鄂(鄂州)、福(福州)等文字的会昌开元钱。会昌开元钱大小径寸与开元通宝相同,但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较为粗糙。会昌开元钱的铸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状况,唐武宗敕文规定,公私行用,皆用新钱,交易禁用旧钱,同时百官俸禄给见钱。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六年三月,唐武宗死后唐宣宗尽黜会昌之政,一反唐武宗的排佛态度,复兴佛教,新钱重新用于铸像而安置于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