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体皆声字(diphonetics graph),文学-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学-现代汉字,由两个读音相近的音符组合而成的字。如“凯”字所从的“岂”“几”古音相近,“岂”“几”两个偏旁都可表示读音。又称“两声字”。汉语语音的发展使形声谱系的读音发生分歧,从而导致形声结构声符的相应变动,以尽可能适应实际的语音变化,这是两体皆声字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古汉字从“”得声的字,分化为“羸”“𧝹”“蠃”和“嬴”“赢”两类,前者属来母、歌部,后者属喻母(四等)、耕部。“”作为声符分化为两类读音后,从它得声的字在结构上也受到影响,进行了相应的调节。古汉字中有一个“”字,该字就是在“”上又加注“呈”声(“呈”属定母耕部,标注字的读音),形成的两体皆声字。后来,为了避免与“”读来母歌部的字音相混,该字进而弃“”取“衣”为形符,遂分化出“裎”字。《说文解字·衣部》:“裎,袒也。从衣呈声。”此外,也有直接在假借字上加注一个音符而形成的两体皆声字。例如,“啎逆”的“啎”,就是在假借字“午”上加注音符“吾”而构成的两体皆声字。古汉字中的“”(“台”和“司”古音相近)、“”等字,也属于两体皆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