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地炉(floor stove of Mulam nationality),法学-民族学-民族学-民族学-〔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仫佬族:地炉,仫佬族特有的取暖、烧火的生活设备。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田汝成的《炎徼纪闻》对仫佬族的地炉有所记述:“狇狫其俗与仡佬略同。掘地为炉,厝火环卧,不施被席,以牛衣藉之。”进入现代社会,仫佬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地炉。地炉一般设在厅堂前侧大门与房门之间。首先挖深80厘米、宽70厘米左右的宽坑,用火砖砌底,中隔炉桥(一般在距离炉桶底部30厘米处横架2~3根铁条作炉桥),再砌炉膛(炉膛直径一般为16厘米),膛旁埋个热水罐,膛后留个煤灰坑,上盖活动板,炉口、罐口、活动板均与地面齐平,最后填平炉周围,表面打上三合土。地炉昼夜有火,可以煮饭、炒菜、沤猪潲、熬酒等,所埋陶罐中的水总是热乎乎的,随时可用。冬天可以取暖,炉火的热能通过炉口、地面、水罐向空间散发,室内温暖如春;夏日打开窗户,让山风吹入屋内,炉火热气很快消散,不会闷热。排出的煤灰掺上适量的石灰,用于打地坪、制煤砖、砌砖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具有保温、防潮的性能。